记者 黄华
巴东:2018年,全县整体脱贫!
立下愚公移山志,让17.25万贫困人口到2018年全面迈入小康社会。这是巴东县委县政府向全县人民立下的“民生军令状”。
精准锁定,脱贫攻坚,逐户销号……巴东各级党委政府矢志不渝地推进这项最大的民生工程,砥砺前行!
“十三五”期间是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今年则是首战之年。2016年,全县要实现39个重点贫困村脱贫和13831户44807人贫困户销号的攻坚目标。锁定目标就是锁定责任,县委政府主要领导运筹帷幄,科学决策,亲力亲为,始终把“五个一批”作为实现脱贫攻坚最有效的科学之策挺在前面。
发展生产脱贫一批。全县各级党委政府号召帮扶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积极引导和支持所有有劳动能力的人自力更生,依靠自己的双手,立足当地资源,实现就地脱贫。旅游、茶叶、柑橘、蔬菜、药材、烟叶、畜牧……这些传统产业再次迸发活力。
溪丘湾乡打造“武陵茶乡”,全乡33个行政村,有18个行政村发展茶叶产业13000亩,茶企14家。今年规划在白湾、天池岭、谭家湾等7个村新建茶园3200亩,全乡带动近千户贫困户发展茶叶产业。
该乡金茗农业有限公司建有茶园1200亩。为扩大生产规模,在政府的支持下,企业申请扶贫小额信贷45万元,带动白湾、天池岭等周边村110户300多名贫困户种植茶叶,其中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优先在企业就业,仅今年上半年,企业支付工人工资达150万元。
巴东县将军山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以发展山羊、土鸡养殖和葛根、甜玉米种植为主,企业采取“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经营模式,广泛吸纳残疾人贫困户为社员。至目前,专业合作社农户入社179户,提供就业岗位52个,带动贫困户62户238人,其中残疾人25户,辐射带动残疾人就业创业23人。
产业是促使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关键,授人以渔才能拔掉“穷根子”。县委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强调,产业扶贫要多在“实”上下功夫,多些精准发力。为此,各级党委政府结合实际,不断夯实稳定增收的产业基础,拓展贫困户增收致富的渠道,帮助群众树立“宁愿苦干、不愿苦熬”“脱贫靠自立、致富靠科技”的观念,全县产业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特别是旅游、光伏产业的强势发力,进一步推动了贫困户的思想观念深刻转变,激发了干部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
脱贫攻坚需要始终扭住精准,脚踏实地,方能取胜。县四大家领导班子成员身先士卒,分赴各自联系乡镇深入调研、实地走访,对准靶向,找准穷根,精准到户,精准施策。
巴东全境多为山川峡谷,沟壑纵横,地理条件贫瘠,易地扶贫搬迁脱贫一批正好代表了广大贫困群众的意愿。部分贫困人口很难实现就地脱贫,县委政府对居住在生存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区域的贫困户按规划、分年度、有计划组织实施易地搬迁,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并实现脱贫攻坚与生态治理的双赢。
绿葱坡镇野花坪村属重点贫困村。该村抢抓易地扶贫搬迁机遇,在野花谷集中搬迁安置89户贫困户,为解决搬迁户生活来源和长期稳定增收致富问题,村委会牵头成立山水华源农旅综合开发公司,围绕“宜居宜业、休闲度假”功能定位,深挖高山深谷、溪流纵横、奇峰怪石的山水资源,着力发展旅游经济,把安置点建设成集游客入住、户外运动、避暑度假、越野体验、峡谷漂流于一体的特色乡村旅游目的地。
官渡口镇红花岭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修建安置房21栋搬迁160户,在安置区域同步启动创业园建设,修建厂房18栋,占地2万平方米,通过招商引资吸引企业入驻,为搬迁户提供就业岗位,既增加搬迁户收入,又使企业稳步发展,实现双赢。目前,该镇已与宗宣家私、车衣厂、宇纺服装等九家企业签订了入园意向性协议,拟为安置点提供就业岗位300多个。
搬迁是手段,脱贫是目的。县委县政府通盘谋划搬迁户的生产生活,既要解决贫困群众基本生活问题,更要考虑他们的长远发展,因地制宜,多渠道解决搬迁户的后续发展问题。对继续耕种土地、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户,扶持他们发展养殖、林果、蔬菜、乡村旅游等优势特色产业;对有条件的地方,引进有实力的企业,通过土地流转发展规模经营,逐步提高搬迁群众财产性收入;对外出务工的群众,加大技能培训力度,增强搬迁群众的就业能力,逐步增加工资性收入。
同时,县委县政府更加注重提高脱贫效果的可持续性,决不让贫困现象代际传递,紧扣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做到因村施策、因户施法,确保小康道路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
要打赢脱贫攻坚战,考验着全县所有党员干部的精神状态、干事能力、工作作风。因此,县委政府要求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做到担“责”不推,担“难”不怯,担“险”不畏,担“忧”不惧。并明确指出:在脱贫攻坚战斗中,对各乡镇能按时交账的扶贫办常务副主任予以提拔重用。一系列举措更增添各级扶贫干部的信心和决心。
当下,全县各级党员干部正紧盯目标,扛牢责任,抓实措施,拿出“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气概,鼓起“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劲头,攻坚克难,乘势而上。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