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色童心的“解码器”——记大坪社区儿童服务中心

记者 付瑞勇

    
  2016年12月16日16:00,又到了周五放假时间,在巴东县大坪社区儿童服务中心,“打盹”五天的中心迅速满血复活起来。

  “老师好!我来补课啦!”“好咧!快找个座位,开始做作业吧!”今年读四年级的曹可(化名)每次假期第一站不是家,而是径直来到中心,他已成了这里的“坐客”。

  在儿童服务中心,分布着格调清新的阅读室、学习辅导室、心理咨询室、保健室、娱乐室,读书、做作业、聊天、玩游戏……一应俱全。“中心就像我的家,还有叔叔阿姨悉心的照料。”曹可父母离异,爸爸常年在外打工,中心成了他的另一个驿站。

  6个居民小组、6个网格区,在册居民2848户、总人口7030人,这是大坪社区的“基本区情”。伴随三峡库区移民搬迁,辖区成了失地农户和改制企业下岗职工集聚地,离异家庭、单亲家庭、困难家庭等占了很大比例,衍生出一批留守儿童、孤儿和困难儿童。

  家庭残缺了,但爱不可残缺。信陵镇党委政府在对大坪社区困境儿童调查摸底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探索创新提出了构建“困境儿童之家”,为困境儿童解决学习、生活上的难题。

   2015年6月,在北京市民政部门的援助下,大坪社区儿童服务中心正式挂牌成立。

  一个都不能少,让每个孩子离开父母不离“爱”,中心对社区孤儿、残疾儿童、流浪乞讨儿童、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儿童、受家庭暴力侵害等儿童进行地毯式摸排,精准锁定和登记了40名困境儿童,他们也幸运成了中心的首批主人。

  “孩子遭遇了缺位的父爱、母爱,还要面对家庭教育的缺失,孩子的心理阴影可以说是不可估量的。”中心工作人员向永萍说。今年13岁的陈媛(化名)父母离异,妈妈智力残疾,性格孤僻、自卑,逢人沉默寡言。

  开玩笑、拉家常、玩游戏,向永萍开始和陈媛交上了朋友。双休时,时常带她逛商场买文具、衣服,中心志愿者老师还为她开设了特殊补课计划,不到两个月,陈媛学习成绩直线上升,见人还打起了招呼,简直判若两人。

  让爱不再遥远!如今,40名困境儿童在中心找到了“家”的感觉,尝到了“家”的味道。

  “这衣服真好看,要是我爸爸看见了,一定很开心。”2016年10月,困难儿童崔文(化名)穿上了中心捐赠的新衣服,乐得满屋子打转,见人就要炫耀好一阵子。据崔文的爷爷介绍,自从他爸爸失踪后,崔文还是第一次这么开心。

  上门送书包、送文具、送衣服,中心一系列“春风送暖”暖心行动暖了困境儿童的心,让他们重拾了生活的希望和信心。

  心有人爱、身有人护,这还不够,中心还在“学有人教、难有人帮”上找方法,真正让困境儿童心理“健康”起来。中心联合县民政、妇联、教育、公安、司法等部门,开展与困境儿童“一对一”结对关爱保护活动,个性化定制行动方案。

  “困境儿童身心健康了,人格才会健全,也才可能成为社会有用之才。”大坪社区书记、中心主任汪达银说。截止目前,中心已组织爱心捐赠5次,法治讲座6次,心理咨询2次,走访困境家庭19次,组织健康体检30多人次,发放宣传资料4500余份。

  解码失色的童心,打开了困境儿童心灵的大门,“中心就是我的家,我学到了东西,还感受到了暖暖的爱。”妈妈双目失明、爸爸在外做打工的困境儿童易欣(化名)在给中心的感谢信中写了这样一句话。

  “这群孩子缺失的是父母的角色,一个好的引导,就可以让他们在黑暗中走上‘星光大道’。”从一开始,志愿者老师谭栋武就从未落下一节课。目前,已有50多名支愿者加入了“爱心使者”队列。

  “儿童服务中心利用社会资源和力量,解决了困境儿童之需,也分担了家庭之困和政府之忧,这也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有效载体和创新方式。”镇党委书记焦旭东说。下一步,信陵镇将积极挖掘和总结经验,提炼一种困境儿童社会救助模式,渐渐向村、社区复制和拓展推广。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