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梦“绿富美”——下庄坡的白柚富民路(图)

记者 付瑞勇 通讯员 谭健魁



采摘白柚


  “一锄泥土下山沟,一场雨水休留住。”农田坡陡、土壤贫瘠,这是巴东县溪丘湾乡下庄坡村的醒目标注,小地名“下庄坡”也名副其实。

  一面斜坡如支开的画板,一株株白柚树轻轻点缀,和房屋、小路、田园相互掩映,1月11日,新春年味渐浓,记者走进下庄坡村,眼前恍如闯进一幅白柚山水画卷。

  “就剩了这一树白柚了,摘些卖掉,余下的留着儿女过年回来吃。”下午四点,60多岁的白柚种植户冯国柱背上竹筐、带上剪刀来到自家白柚园,不一会儿功夫,竹筐里堆满了一个个橙黄、硕大的白柚。

  早些年,冯国柱和老伴陈世梅靠着勤劳的双手,在10多亩近乎70度坡度的田地中种上玉米、豌豆、小麦等庄稼,一年到头,满打满算收入不到3000元。

  酸性红土壤、低海拔、无冰雪,良好的自然条件,让下庄坡成为柑橘、柚子“天然温床”。十几年前,原村支部书记冯国睦因地制宜把白柚种植项目引到了村里,乡农业部门无偿提供种苗,经常把技术、肥料送上门,白柚一时“风靡”下庄坡。

  “刚开始我们搞不懂技术,果园管理也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和“技术盲”冯国柱一样,园中饭碗粗的白柚树迟迟不挂果,果农心目中的摇钱树变成了“伤心树”。

  黄土亏待了自己,但自己不能亏待黄土,冯国柱琢磨做些改变。姐夫李胜浩是雷家坪柑橘基地的种植能手,种出的柑橘成了客商的抢手货。冯国柱跟李胜浩拜了师,在白柚园中学到了真艺:剪枝三去一、施磷肥果皮薄、疏果存优淘劣……

  不到一年时间,冯国柱的白柚树挂上了一颗颗嫩嫩的小果,村民纷纷前来围观和求教。“白柚结果”竟成了村子头号新闻。

  捉虫子、剔病果、锄杂草,在"三伏"天,冯国柱就“泡”在果园中。长时间和白柚打交道,冯国柱悟出了一套秘诀:四月、腊月分别对白柚培肥一次,农家肥、磷肥按9:1比例混合使用,从不喷洒一滴农药,手工捉虫、杀虫。

  由于“卖相”出众,表皮橙黄、光滑,且有均匀光泽、个儿大、味道好,冯国柱的白柚成了俏销货。

  209国道穿村而过,每日车辆穿流如织,“路边经济”在下庄坡正渐时兴。冯国柱和老伴陈世梅做了分工:老伴在路边摆摊叫卖白柚,丈夫到果园采摘、背运,做好摊位的货物供应。

  去年“十一”期间,陈世梅卖了近千斤白柚,2000多元进了腰包。

  “七天挣的钱抵得上卖头猪。”尝到甜头,冯国柱还做起了“外卖”,只要一个电话,他就骑上三轮车送白柚上门。在白柚上市高峰,他经常在麦丰湾、白湾等地穿梭,如今,100多个固定客户加入了他的服务圈。

  天时地利还要人和,“和”字就是靠勤劳双手去创造。“白柚这个‘金果果’救了我,把我从贫困线上生拽了回来。”今年,冯国柱计划把剩下的几分田也种上白柚。

  如今,下庄坡50户贫困户,发展白柚200余亩,白柚已畅销巴东,甚至远销武汉、重庆,越来越多的贫困户走上了白柚路,逐梦“绿富美”。

  “下庄坡已成白柚的一个地域符号,我们将打造‘下庄坡“这个白柚品牌,借助休闲采摘园、白柚文化节、农家乐等载体,让白柚真正成为百姓增收的绿色银行。”村支书记冯永魁说。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