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东:神农氏发现茶叶的地方

 

 

巴东网络电视消息(一周播报):3月29日至3月30日,县农业局组织国内知名茶叶专家挖掘巴东茶文化,研讨“巴东郡贡茶”的制作工艺。通过专家的初步研讨证明:巴东,是神农氏发现茶叶的地方。

今年80岁的杨胜伟是恩施陆羽茶文化研究会会长,也是“恩施玉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从事茶叶教学、生产近60年。2016年11月,在“巴东县第二届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节”茶会上,大家提出了“巴东县、神农架一带就是茶树的原产地”的这一观点。

“恩施玉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杨胜伟:神农氏考察发现茶叶就是在巴东,我就联想起巴东有神农溪,神农溪之所以有这个名字,那就与神农架考察,发现茶叶,有一定的联系,根据陆羽《茶经》的记载,“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那么这个证明,巴山峡川这个地方,茶树生产栽培的历史是悠久的。

据唐代茶圣陆羽所撰《茶经》记载:“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明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专门谈及“施南方茶”。《大清一统志》说:“巴山,在巴东县南,一名金子山,......《名胜志》:‘一峰分三冈,形如金子,山产茶,色微白,即所谓巴东真香茗也”,《图经本草》和《湖北通志》都记载:“巴山峡川茶树有两人合抱者,所产乃野生之茶,与他处园户种植各殊”。“巴东真香茗所产乃是茶之野生者。野生之茶,无人功为之,焙制则佳者自鲜”,多部文献记载,证明巴东是神农氏发现茶叶的地方。

“恩施玉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杨胜伟:商朝以前,就确定为廪君国地,到隋朝的开皇十八年,也就是公元598年,就是设置了巴东县,一直沿用到今,所以历史悠久,而巴东是一个古老文明的茶区,陆羽在《茶经·七之事》里面讲到,“又巴东,别有真香茗,煎饮,令人不眠”,那么,在唐代,全国有15个贡茶区,而巴东当时属于归州巴东郡,这也是贡茶区。

“飞流直下三千尺,绿泉翻涌腾青云,清香喷鼻宿醒散,金茗花开又一家。”杨胜伟通过现场品茶,写下了这首诗。对于巴东的茶,他和国内的知名专家都有着不同的见解。

恩施玉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杨胜伟:巴东特别是有唐朝的历史名茶,真茗茶,而现在在真茗茶的基础之上,工艺创新,又生产出了巴东的银针,所以这些茶可以叫做形美质优,饮之宜人。

湖北省茶叶首席专家、省茶叶学会会长 宗庆波:巴东县生态环境十分优越,是高山云雾出好茶的理想之地,品了巴东的茶,感觉到香气高,滋味纯,汤色绿,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县优越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滋养出了真香茗、金果、沙岭、神泉、金铭等一批绿茶知名品牌,近年来,我县把茶叶产业定位为全县优势特色产业,整合品牌,集中力量,奋力迈向布局区域化、基地标准化、生产专业化和经营品牌化发展之路。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尹军峰指出,要做好巴东茶叶产业,就必须围绕品种、品质、品牌,对茶叶的特点进行定位。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 尹军峰:根据我们现有的品种情况,要做一些尝试,比如说做成针形的,做成毛尖的,甚至做成玉露的工艺,融合在里面,看看哪一种工艺,或者产品,更能突显我们产品的特点,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总结出我们巴东茶的标准,包括它的加工技术规程,然后确定按照这个规程去做,这样对我们品牌的运作是很有帮助的。

“恩施玉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杨胜伟提出,要加快巴东茶文化的挖掘、整理、推广,就必须要通过组织、时间、经费“三个保证”,设立“神农氏茶文化研究”课题组和办公室开展课题研究,这样对拓展巴东茶叶销售渠道,提高茶叶品质,助推茶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巴东经济快速发展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恩施玉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杨胜伟:我们要忠于传统,但我们的加工工艺要不断创新,只有创新,才能够很好的传承,把茶叶越做越好,越做越精。企业之间,应该冲破技术壁垒,不能够对另一个企业保密,要大家联合攻关,把茶叶品质,制作得更好,技术更加提高,推动整个社会进步,和整个社会的经济实力的增长。

(记者:焦国斌 谭健魁 责任编辑:邓婷婷)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