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装到警服 初心始终如一

特约记者 谭凌云


  巴东县公安局的民警,除了来源于警校毕业生外,还有大部分是部队的转业干部,他们把部队的优良传统带进警营,虽然制服改变了颜色,但“来自群众、依靠群众、为了群众”的初心始终没有改变。

  在县公安局就有这样一位转业军人,在特殊的岗位上,用军人铁的纪律要求自己,立足本职实现人生价值,漂亮地完成了从军人到警察的角色转变。他就是巴东县看守所副所长谭希康。

  看守所工作不好干,值夜班生活无规律,安全事故发生机率大,有人说这个岗位“端的一碗油,搞不好就泼了”,还有女同志被安排到这个岗位后掉了眼泪,而谭希康偏偏分管难上加难的监所安全,并且干出了成绩。

  在他和同事的齐心协力下,2016年4月,巴东县看守所被湖北省公安厅表彰为“连续十五年安全无事故监所”。而他本人也被表彰为全省公安监管工作成绩突出个人,并被恩施州公安局荣记个人三等功。

  2005年,谭希康结束12年的军人生涯,转业成为一名人民警察。2012年9月,他调任看守所管教民警。要干好这个工作可不容易,每天与形形色色的 在押人员打交道,防在押人员自伤自残、互相斗殴,防牢头狱霸,防互相串供是谭希康每天的必修课。更有甚者,一些在押人员的亲友希望通过买通看守民警传递消 息,逃避打击。此刻,部队生涯养成的雷厉风行作风和忠诚可靠品质便开始发挥“威力”。

  看守所在押人员成份复杂,思想多变,特别是一些惯犯和重刑犯,抱着破罐子破摔的心态,不服管教,不思悔改,恶习难改。面对这些灵魂被扭曲的人,要做好 管教感化工作,需要超人的勇气和耐心。谭希康不断积累经验,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管理方法,他以人为本,对症下药,把思想工作做到人的心坎里。针对在押人员的 不同情况,坚持教育、感化、挽救相结合,使看守所成为挽救在押人员的“特殊学校”。

  2015年6月,官渡口镇村民向某某因纠纷,将人伤害致死。案发时向某某已是68岁高龄,而且无任何亲人。被关押到看守所后,向某某情绪极不稳定,多 次闹绝食要自杀。谭希康主动承担他的管教工作,对他悉心关爱,每天早上准时到监室嘘寒问暖,从生活上关心,从思想上抚慰,让向某某情绪渐渐稳定。在上解到 监狱前,向某某专门找到谭希康,对他表达了由衷感激。谭希康还多次为外地在押人员添置棉衣、为无车船费的出所在押人员捐赠路费……他用真诚的关爱切实感化 着在押人员这个特殊的群体。

  在日常工作中,他既团结同志,又坚持原则、大胆管理。2015年5月14日上午,在押人员张某某刑满释放,在按要求对其进行人身物品检查时,谭希康发 现张某某衣服口袋里夹有纸条,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电话号码。经核查,均为在押人员家属的号码。随后,谭希康又在张某某的上衣内层及鞋子内发现两个电话号码 及某在押人员写给家属的串供信件。由于该案涉案金额巨大,案情复杂,涉及人员众多,一旦张某某将此字条带出,必将严重影响到案件侦破办理,影响到反腐倡廉 大局和法治的公平正义。正是谭希康的细心负责,犯罪嫌疑人通风报信逃避处罚的企图被成功瓦解。

  看守所没有惊心动魄的殊死搏斗,也不需要荡气回肠的豪言壮语,有的只是默默无闻的奉献与坚持。在这里,要求耐得住清贫、守得住寂寞、镇得住邪恶,这三点,身为军人的谭希康做到了,身为警察的他也做到了。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