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记者 向朝辉
“百善孝为先”,“父母在,不远游”,巴东县清太坪镇黄土溪村五组25岁青年谭志兵用孝心不断演绎人间至爱亲情。
因为疾病,压垮了坚强父母,也压垮了命运多舛的家庭,稚气未脱的谭志兵早成了家中的顶梁柱,为了照顾瘫痪多病的父母,他辞去工作,放弃理想,一直守护在父母身前。
他说,我的父母我不管谁管,我不疼谁疼?
父母先后瘫痪
谭志兵家住黄土溪村五组一处陡峭的山腰中。地势陡峭、人烟稀少,家里没有经济来源,没有强壮劳力,到家的一公里山路至今还是泥巴路。多年来,除了房屋用水泥粉刷过,居住环境再没什么变化。
谁不想把日子过好一点?无奈他们有心无力,疾病折磨得他们痛不欲生。当年,父亲覃维阶身强力壮,希望通过勤劳改变恶劣环境和贫困面貌。26岁时,他开始出现厌食、精神不振,随后肌肉萎缩,四肢无力,开始还能拄着拐杖活动,后来渐渐失去行走和运动能力。
到恩施医院检查,属运动神经问题,受当时经济和医疗水平的限制,父亲只好回到家中,靠着顽强和疾病抗争。此时,年迈的爷爷奶奶、瘫痪的父亲和幼小的他都需要人照料,家中的重担全压到了母亲一人身上。 当时,母亲也患上了风湿病,腿时不时疼痛难忍。顾不了这么多,起早贪黑犁田种地,伺候父亲熬汤喂药,省吃俭用激励他努力读书识字,希望将来能够走出山外……
2011年,就在他从巴东职高毕业到深圳,经过两年时间打拼谋得一份稳定工作的时候,母亲病情突然加重,内风湿、糖尿病、颈椎病一起袭来,手脚严重变形,关节疼痛不止,身体一天比一天消瘦。没过几个月,母亲再也无力站起来了。此时,雪上加霜,家庭又增加了一个“废人”。
毅然辞去工作
找到一份工作不容易,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更不容易。对于没有学历,没有经济和背景的农村人谭志兵来说,生活多了很多尴尬和无奈。
在巴东职高学了两年数控专业后,谭志兵和同学们踏上了南下的列车。为了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他先后几次跳槽,最后在一家太阳能电池板加工公司稳定了下来,靠着吃苦和踏实,不到两年时间,他很快做到了生产线线长的岗位,月工资也涨到了三千多元,这时,他心里才慢慢有了一种踏实的感觉。
就在他准备撸起袖子大干一场的时候,家中突然来了电话,母亲病倒了,瘫痪了。他头脑一阵空白,感觉天要塌了下来。他苦苦思索,半天也没有想出个办法来,家中再没有别的亲人,自己不回家,他们只能是饿死、病死。他回家了,谁又来挣钱养家呢?他挠着头皮,一遍遍问着自己。 一夜无眠,第二天一早,他找到单位请求辞职,公司负责人大惑不解,当听到他家详细情况后,禁不住一声声嘘唏叹息,真是个可怜的孩子,我们不留你了,等家里安顿好了,你随时到这里来。
办完了辞职手续,谭志兵连忙给父母打电话,告诉他们会尽快赶回来,让他们放心,会养活他们到老,还特别嘱咐他们这几天要多担当些。
60月如一日
回到家,刚刚20岁的谭志兵面对神情呆滞的父母不知从何做起。父母瘫痪在床上,起床、穿衣都很艰难,更别说是劳动了。每天,他小心翼翼为他们穿衣、洗脸、做饭、喂药、背进背出,把父亲安顿好了,又来服侍母亲,像陀螺一样忙得团团转。
母亲患有内风湿和糖尿病,发作时候疼痛难忍,水都喝不下,每年要进医院住上一段时间。这段时间里,谭志兵几乎跑断了腿。清晨,熬制好稀饭或淡汤,从家中赶往集镇医院,服侍母亲洗漱、吃药、吃饭,待中午母亲躺下后,他连忙赶回家中,为父亲做饭、整理收拾;随后又赶往医院,把母亲吃的、用的解决好,担心母亲上厕所不方便,每次他都挨到10点多才回家;照顾完父亲后,夜已经很深了,睡上几个钟头,天一亮,他又匆匆出发。
长期服药,母亲的胃受不了辛辣食物,牙齿也疼得厉害,富含糖份的水果更不能吃。只能买来牛奶饮料,更多时候,谭志兵在家中熬制好稀饭和淡汤带过去。前年冬天,母亲又住院了,他将装有稀饭的塑料杯放到自己的怀里,外边再穿上厚厚棉衣,然后赶到医院。母亲咽着温热的稀饭,眼泪扑簌扑簌滴落下来。
这些年,一家三口人的低保费用几乎全用在吃药和住院上了。家中不仅没有添置什么家具,连吃饭穿衣都需要精打细算。去年父亲过生日,他问父亲最喜欢吃什么?母亲不明其意,脱口说出父亲最喜欢吃鱼。当天下午,谭志兵将屋旁的银杏叶采摘后,从集镇买回了一条鱼和一个蛋糕,晚上为父亲做了满满的一桌饭菜。 “这孩子孝心不是一般的好,为照顾父母,他什么都抛弃了,真是太难为他了。”村民谭明顺对这个小伙子除了同情,更多的是赞赏。
五年多时间里,谭志兵用温馨、细心、孝心不断演绎感人至深的人间亲情。他放弃了自己理想和追求,却收获到家庭的和睦和幸福。他说,赡养父母,是儿女的责任;他还说,有父母才有家,有家才是幸福。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