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看先锋】小煤村的“绿色转身”

记者 付瑞勇



美丽的野花谷安置点


  野花坪村,一个字面纯美的村落,却被“贫穷”二字摸了黑 。

  “鄂西屋脊”、平均海拔1400米、巴鹤省道纵横南北,在巴东县绿葱坡镇,北界村和野花坪村合并成了一个新野花坪村,富集的煤矿富了一方村庄,“脏乱差臭黑”也成了代价。伴随煤炭行业进入寒冬,因煤而兴的小煤村跌入了转型阵痛期。

  如何演绎黑变绿的转身,把“煤经济”转变成“山水经济”?在一阵精准扶贫春风吹拂下,一栋栋小洋房沿河排列、一块块蔬菜基地镶嵌田野、一个个农家旅馆精致装修,如今,野花坪村从黑色煤堆中寻找到了绿色路子。

   天上掉“馅饼” 6万换来一栋洋房

   “真没想到住了大半辈子的土房子,老了还住上了小洋房,感觉和做梦一样,有时在梦里都笑出了声。”野花坪村四组84岁老人李天秀住过茅草屋、土木瓦房,在2016年5月,一家六口人搬进了新房,“天穿地漏”的日子告一段落。

   “感谢王书记!是他改写了野花坪穷酸史,也改变了我们老百姓的贫苦生活时代。”搬迁户杨连三口中的“王书记”名叫王祖华,是野花坪村支书,也被村民称为“倒贴书记”。



搬迁户的幸福生活


  山高路远、破旧瓦房、居住零散,“交通靠走、通信靠吼”成了老百姓的自我嘲讽。“要冲出大山深处‘孤岛’,唯有把穷苦老百姓搬出去。”2015年,王祖华在原北界村启动“洋桥新居”建设,首批建设10栋统一风格和模式的房屋,配套实施道路硬化、活动广场、文化活动中心、卫生室、保健室等建设,借助娃娃寨、洋桥峡谷等旅游资源,打造避暑休闲胜地,让老百姓“搬得出、能致富”。

  一栋造价20多万元的两层小洋房,仅需交付6万元即可入住,这无疑是“天上掉馅饼”,然而这种好事偏“砸”到了野花坪村民身上。“宽敞的水泥路通了,小孩上幼儿园在家门口上车,也不担心下暴雨房子漏雨了,治病在小区卫生室就可以搞定。”搬迁户张世渊一五一十念叨着安置点的好处,在全县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未铺开时,他们已“尝鲜”了搬迁政策的甜滋味。

  在思阳河两岸,80栋白墙青瓦的别墅式新居和柏油路、小桥、溪流、野花、蓝天白云勾勒成一幅美丽乡村图,一派清新淡雅的格调。如今,“洋桥新居”也拥有了野花坪一样有诗意的名字:野花谷,一个安置点已俨然成了一个景点。

  土里刨出金 一根蔬菜长出“财路”

  野花坪村高海拔,气候比低山地区慢了一个节拍,却成全了高山反季节蔬菜的“温床”。从土里刨“食”到刨“金”,野花坪村成了绿葱坡镇高山蔬菜核心区,靠一根蔬菜,村民们种出来“财路”。

  9月28日,在野花坪蔬菜基地,一辆卡车装满了100余袋红辣椒,准备启程运往武汉市场。李能全手中拿着一张纸,上面写着密密麻麻的数字,在纸张下方勾圈出两个数字:6000斤,8000元。“种蔬菜劳力投入少,还有公司和合作社为我们做后盾,根本不用担心。”李能全是一名建档立卡贫困户,今年种了5亩辣椒,收入近4万元,他把蔬菜基地比作脱贫的“聚宝盆”。



蔬菜基地航拍(通讯员 谭远志 摄)

  在野花坪成片连块的山坡山坳间,如拼图一样的蔬菜基地别有风采,2000亩的蔬菜基地让野花坪村成为名副其实的蔬菜村。让老百姓吃下定心丸,野花坪村王明蔬菜专业合作社、硒州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巴东县山水华源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等合作社、公司开这样一个脱贫秘方:免费提供种子、技术服务,种子送上门,蔬菜上门收,钞票现场点,村民按部就班就可“坐享其成”。

  种一季的蔬菜,赚来一年的钱,蔬菜产业托起了野花坪村脱贫梦。种几亩地糊个肚儿圆,谭荣似乎习惯了种苞谷、土豆等“老把式”,在蔬菜大气候的沐浴下,他“靠种田赚钱”的点子终于萌发,种了2亩辣椒,8000元揽进了腰包,幡然醒悟的他乐开了怀。

  土里也能刨出金,不要做墨守成规的“农一代”,要做敢于吃螃蟹的“农二代”,野花坪村民借“菜”发了财。依托“企业+农户+基地+市场”模式,蔬菜基地形成了蔬菜示范园、蔬菜加工企业、专业合作社、冷库等种植链条,推行绿色、生态、无公害种植,“绿色是我们的生命,拒绝一点一滴化肥农药,只要靠绿色食品、绿色品牌,我们才能抢滩沿海蔬菜市场。”目前,白萝卜、大白菜、辣椒、西兰花等8个蔬菜产品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为绿色食品。

  山水掘“绿矿” 负氧离子变成红票子

  挖掘机挥动长臂、铲车来回穿梭、工人浇筑桩基水泥,这是深秋野花谷接待中心建设的生动景象。该接待中心投资500万元,拥有完善的会议、展览、住宿等服务功能,将是野花谷景点一地标性建筑。

   地上有田园、小溪、野花、森林,天空中有蓝天、白云、负氧离子,野花谷堪称深谷中的"普罗旺斯“。昔日小煤村卖资源撑饱了一时,却“弄脏”了村子山水,在绿色崛起的浪潮中,“黑色经济”用尽了洪荒之力,野花坪村开始借助秀美山水探索乡村旅游之路,由“黑”转“绿”,挖掘和培育山水经济新动力。



新房成了“小旅馆”


  旅游产业好比一个“放大镜”,一倍投入能放大到上百倍的收益,而老百姓就散落在这个辐射半径上,村支书王祖华清晰认识到这一点。“我们的新房一楼是自己住的,二楼3个卧室装有独立卫生间,专门供游客住宿。”汪彩琼把新房特意装成了“家庭宾馆”,也准备吃上“旅游饭”。和汪彩琼一样,80栋新房都成了“客房”,可提供250间小标间。

  野花谷炒热了,都市游客来养生度假,搬迁贫困户们可客串导游、做清洁工、当保安、开农家乐,王祖华经常给老百姓传授自己的“旅游经”。在陈国龙的新房,装修一新的卧室、茶室、读书室,恍如置身山水中的风情阆苑,他说,今年夏天,已接待第一波游客。

  在野花谷景点建设现场,一条10公里的旅游公路在山谷间延伸,一个大型停车场渐显雏形,景观走廊沿河蜿蜒,明年“五一”野花谷将揭开神秘面纱,和游客见面。目前,王祖华已与江西华西村商会和投资公司签订旅游项目深度合作意向,开设马车观光体验游,利用天然山洞办好豆瓣酱厂、窖酒厂,开发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真正让贫困户“家家有产业、人人有事做”,共享乡村旅游带来的“绿色福利”。

(作者:值班总编:郑盈盈 责任编辑:向东平 校对:谭黎)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