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故事】“扶贫车间”圆了就业脱贫梦

记者 付瑞勇

操作缝纫机

  1月5日,八百里巴东一下子掉进了“冰窟窿”,冻得伸不开手脚。在巴东县尚品家具缝纫车间,缝纫机转个不停,一派火热景象,上演了别样的“冰火两重天”。

   “宋师傅!加快节奏呀,我们争取在中饭前把两床沙发套做完。”“好咧!看样子应该没得问题。”缝纫工人焦仕菊脚踩踏板,机针在沙发布上如蜻蜓点水般跳动,弹出一条条笔直匀称的线条。她口中的“宋师傅”名叫宋桂芝,是东瀼口镇羊乳山村四组一名建档立卡贫困户,还是缝纫车间的技术“老大”。

  一只手拨弄轮轴,一只手梭动布块,双脚踩住踏板助力,宋桂芝早些年已把老式缝纫机玩转自如。2017年7月21日,一次偶然机会,宋桂芝来到了尚品家具,凭借缝纫技术老本,她顺利成为缝纫车间一名普工。

  穿线缝合、漏洞补丁,这是缝衣服的简单动作,而一床沙发套动辄需上百块碎片拼接、缝合和造型,是一个系统复杂的工程。上班没几天,宋桂芝瞬间感觉到一阵“技术恐慌”。量体方能裁衣,她在沙发成品车间呆呆看了一天,对沙发外套每一个细微构造烂熟于心,每一块布尺寸铺陈于胸。

  裁布,是一门剪刀功夫。一把尺子、一把剪刀,宋桂芝把裁剪的每一块布都精确到毫米,决不允许出半点差错。“裁多了或少了,都会让尺寸不符的沙发套套不上去,材料也浪费了,损失大着呢。”每天裁剪两三、百块布片,宋桂芝的精准率几乎达到了百分百。

  历经半年时间,宋桂芝裁剪缝纫技术已炉火纯青,一跃成为缝纫车间的“No1",由普工晋级为主管。而在一年前,她还在老家守着一亩三分地,从农场到职场的转折,她甚至连自己都不敢相信。

  羊乳山村是古代贡茶的生产地,是一个名扬县内外的茶叶专业村,宋桂芝自家3亩水田、旱田全部种上了茶叶,在她的精心管护下,一株株茶苗茁壮成长,预计今年可开园采摘鲜叶。

  农忙时茶园栽植培育“摇钱树”,淡季车间做工挣点技术钱,宋桂芝过上了“半农半工”的生活。如今,丈夫陈运聪在县城工地做零工,女儿陈小芳在光明中学读书,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早上8点上班,下午六点下班,午间休息两小时,包中晚两顿饭,宋桂芝摇身一变成“上班族”。“在这儿上班比在家里种茶轻松些,每月按计件工资计算,可以挣到3000多元。”就在2017年12月,她领到了3800元的工资。

  “每到月底特有成就感,我家丈夫被我彻底比下去了。”宋桂芝开玩笑说,夫妻还“比拼”起了月薪,每次都刷到了满满存在感。虽老家房屋遭遇地震已成危房,上有73岁的婆婆常年服药,下有高中学生念书求学,“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成了她的口头禅。

  走进尚品家具制作、缝纫、组装、包装车间,一条条生产线如流水一样不停歇,和宋桂芝一样,5个贫困户吃上了“技术饭”,今年已累计发放工资10万元。

  精准扶贫,不落一人,尚品家具也加入了精准扶贫队列。据公司负责人李昌英介绍,公司已直接吸纳5名贫困户就业,间接帮扶9名贫困户,提供生产资料、生活物品,共同制定脱贫路线图。同时,还为茶店子镇教场坝村、柏杉村、三溪口村赠送沙发等办公用品6套,价值2万余元。

  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尚品家具用“小车间”撬动了“大扶贫”,引领了“扶贫车间”就业脱贫模式。“让贫困户在家门口就业,变‘输血’为‘造血’,增强脱贫的内生动力和外在推力,让企业和贫困户成为脱贫攻坚战场的亲密战友。”李昌英这样生动阐释。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