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深处的坚守

 

  有一种工作叫耕耘,有一种精神叫奉献,有一种职业叫老师。他们面对三尺讲台,在时光的长河里,用辛劳的汗水和智慧打开知识的大门。今天是第32个教师节,我们《一周播报》首先带您认识两位平凡岗位上的老师。一座大山,一个学校,一位老师三十多年的坚守,这就是官渡口镇马家村小学教师王代俊。

  从县城驱车1个多小时,来到官渡口镇马家村小学,只有一栋砖混结构的旧教学楼。教学楼前一个并不平整的小坝子上矗立着一个篮球架。学校甚至连校牌都没有。据这里的老师说,那个旧校牌前不久被风吹掉了,还没来得及修理。当我们找到王代俊老师的时候,他正在给学生们上课。

  一间有些破旧的教室,一块老式的教学黑板,12个学生,这就是王代俊老师今年所带的六年级的班级状况。王代俊老师今年53岁了,1981年从师范学校毕业后就来到了马家村任教,这一教就是35年。

  马家村小学教师 王代俊:巴东师范毕业以后,分到万流中学任教,在万流中学教了16年。97年万流中学跟官渡口中学合并了以后,我就到马家村小学来了。

  2000年,王代俊老师担任马家村小学的校长。不久,伴随农民工外出打工热潮的掀起,乡村学校学生数量锐减,许多乡村学校都面临拆校并点,马家村小学也是其中之一。

  王代俊妻子 江开春:如果把这个学校点拆了的话,对学生,有的娃娃小,(离家)远了,不能自理。学生如果要到下面(镇上)去读书的话就要寄读,家里有的贫寒,拿不出来钱。老百姓就反映说这个学校不能拆。

  为了这些留在村里的贫困孩子还有学校读书,为了给那些家境不宽裕的老百姓减轻些负担,王代俊多方向上级部门争取,努力挽留部分老师留下来任教,这才把这个学校保留了下来。

  马家村小学教师 王代俊:我们这个学校留下来的留守学生还有困难学生,没有条件往城镇转走的学生,他们还是渴望在这个学校读书。既然他们留下来了,我们就有责任,有义务把他们教好。

  为了不让孩子因贫辍学,王代俊老师经常拿出自己的工资为学生垫付学费;学校没有食堂,好不容易争取来的外地教师的生活常常没有着落,他就把自己的妻子请来学校帮忙,给老师们做饭,让老师们安心工作。而他自己的家里他却很少顾及。

  王代俊妻子 江开春:我没有别的支持他,像什么家庭的事,他没管过,没照顾。

  因为长期劳累,2013年,王代俊因为身体原因从校长的职务上退了下来,原本可以借此机会退到比较清闲的岗位工作,但是他舍不得那三尺讲台,舍不得乡村那些渴望读书的孩子,他又主动承担起了学校的数学、体育等课程的教学任务。

  马家村小学校长 何平:作为当了十多年校长的老教师,没有讲资格,工作上没有讲价钱,王老师也是主动的要求三年来一直给他安排的是两个年级的数学课的教学,并且数学课的教学成绩很好。

  2014年和2015年,在全镇的期末检测中,王代俊老师带的两个班的数学获得了总体成绩前两名的优异成绩。

  王老师不仅教学有方,平时在生活中也对学生们照顾有加。

  马家村小学学生:王老师对我的影响很大,我没碰到王老师的时候,数学成绩不是特别好,现在我的数学成绩非常理想。

  马家村小学学生:当在学校不舒服时,王老师会带我们去医院,给我们买药。王老师非常的关心我们照顾我们,所以我们觉得王老师就像我们的父亲一样。

  在王代俊的眼中,乡村的孩子们是可爱的,他们有求知的欲望,也向往城市孩子的生活。然而乡村跟城市的差距确实很大,还有很多留守儿童、贫困学生。作为老师,他只能尽自己所能去帮助他们。

  马家村小学教师 王代俊:有的学生是孤儿,有的学生是单亲,特别是这些学生更渴望父爱母爱,在学校我们除了跟他们传授知识,在有些方面对他们无微不至的关照,充当了父爱母爱的角色。

  如今,马家村小学是包括马家村、四季坪村、白家垭村等六个邻近村里唯一的一所完全小学,六个年级六个班,100多名学生,10多名老师。在王代俊身上,没有多少轰轰烈烈的事迹,只是在他平凡岗位上做着他应该做的事情,然而在现行乡村教育极度匮乏的时代,他还将无怨无悔继续默默无闻地坚守下去。

  马家村小学教师 王代俊:还有7年我就要退休了,我的打算是我们要站好最后一班岗,只要身体许可,一直工作到退休,也就扎根乡村,工作一辈子。

(记者 陈 兰  实习生 邓慧敏 责任编辑 谭雪梅)

(作者:陈 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