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增凯:一把扫帚书写“绿色心愿”(图)

记者 付瑞勇

清扫台阶

  3月17日22:30,巴东县城区寇公广场垃圾桶旁,伴随“沙、沙、沙”的扫帚声,一个疲倦身影在暗淡的灯光下缓缓移动。

  “终于把卫生做完!”“每个晚上的工作都做到位了的,绝对干干净净!”接连拍了两小段干净街道短视频,附上两句简洁文字发到了一个叫“沉默不语”的微信圈,这是环卫工人李增凯晒出的业绩。

不放过每一点垃圾

  一把扫帚、一把撮箕、一把火钳,李增凯的手中从未离开这“老三件”。上身一件绿色马甲,四个“园林环卫”字眼格外显眼。“扫地看似简单,却是一种态度。”对“清洁工”这一职位,李增凯这样朴素定位。

  李增凯家住巴东县信陵镇青岭村一组,一年种五六亩地,辛苦倒不说,但收成甚微。2013年7月,李增凯应聘成为城区一名环卫工人,丢下锄头,拿起扫帚,从挖地到扫地,他始终把“勤劳”二字紧紧捏在手里。

  早晨6:00、下午15:00、晚上19:00,李增凯牢牢踩住的三个上班时间点,5年时间里,几乎没旷一次工。每天三轮班,工作时间累积10小时以上,超长待班模式一直没停歇,只为扫干净每一步台阶、每一寸草坪。

细心、耐心是李增凯的品格标注

  广场中间两条阶梯,439步台阶,每一步都在李增凯心中清晰烙印。“从台阶底部扫到顶端,一般要扫两个小时,最慢也要三个小时。”对于这种登山式的清扫保洁,李增凯把这当成一种运动新体验。

  扫帚扫垃圾,火钳夹杂物,近10亩的台阶、绿化带无一处死角,李增凯的脚印密密麻麻覆盖了每一个角落。“不留一丁点垃圾,扫干净了,心里也亮堂了。”李增凯是个工作狂,生怕一处瑕疵给工作抹了黑。

  保洁可不是一件轻松事儿,除了耐心、细心,还需要体力。有时一天,清扫收集的垃圾杂物要堆满两个垃圾桶,大半人高的垃圾桶重达100多斤,拖拉起来十分吃力。

修理扫帚

  “有时我一个人驾驭不了,就会搬来救兵,妻子、女儿也齐上阵,临时组成保洁小分队支援我。”李增凯幽默诙谐地说。如今,妻子苏正敏也从老家来到了县城,两个女儿李美青、李玉蓉都在城区药店当药剂师,“贤惠妻”、“孝顺女”身影经常会出现在李增凯的身边,“让老伴早几分钟下班”“让爸爸轻松一点儿”成了他最大的欣慰。

  累,痛苦并快乐着,李增凯心中也有说不出的委屈。2015年,李增凯在打扫公厕时,一年轻小伙把小便故意撒到便池外,他善意地提醒了几句,年轻小伙骂出“你一个扫地的有什么了不起”的狂言,一句好言却换来了恶语,他一时耿耿于心、难以释怀。

  “去年一年,广场上几乎没什么垃圾了,感觉自己都可能要下岗了。”李增凯惊叹这脏习惯到净习惯的蜕变,而这份福利源自“六城”同创。在文明城市共建共享的浪潮中,干净不仅是一种自觉行动,还成了一种精神信仰。“垃圾少了,体力减轻了几倍,这工作有干劲呀。”李增凯说,市民素质提升了,环境干净了,文明气息中夹杂着浓浓的人情味。

和老伴看电视

  五年时间里,李增凯扫坏了近200把扫帚。“我三分之二的时间在和扫帚打交道,三分之一的时间才陪伴一下老伴。”每天清晨上班,老伴苏正敏煮好一碗热面;深夜下班,烧好开水让他泡脚。在20平米的住租房里,虽略显拥挤,却充满了暖暖的温度。

  少点垃圾,多点幸福,用一把扫帚把干净进行到底,这是李增凯的新年“绿色心愿”。“什么时候拿不动扫帚了,我就正式下岗回家养老。”李增凯坦言,他将用扫帚守护和捍卫山城的“干净”品牌。

值班总编:邓毅 责任编辑:黄华 校对:郑宸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