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野遍开“幸福花”——信陵镇特色产业发展侧记

记者 荣丹

  阳春三月,春满山城,一片生机勃勃、万物复苏的景象。

  行走在巴东县信陵镇村村寨寨,漫山遍野的李子花、桃花,错落有致的葡萄棚架,成群结队的原生态山羊,马不停蹄建设中的巫峡口景区,成片簇拥的贝母花……

  以“田园综合体”为品牌的产业建设正稳步推进,扶贫先扶智,“一村一品”的特色产业助推脱贫攻坚实现质的飞跃。

因地制宜 变劣势为特色

  高阳村是信陵镇辖区内海拔最高的重点贫困村,平均海拔1500米。在高寒天气下,农作物高产丰产显得有些困难。然而,就是这看似制约其脱贫的自然条件,给高阳村带来一次绝好的机会。



贝母花开

  阳荷和贝母喜冷凉湿润的环境条件,阳荷含有多种氨基酸和丰富的纤维素,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贝母是一味能止咳化痰、清热解毒的高寒药材,这些个性特点刚好吻合了高阳村的地理特点。通过专业机构的咨询和实地考察,该村引进了巴东县朱梅山富硒阳荷专业合作社和巴东县宏远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种植阳荷300亩,贝母100亩。

  一时间,全村137户461名贫困户积极响应,流转土地,参与合作社分红,统包统销,连片规模栽种如火如荼。在专业合作社的引导下,农民新思维取代传统农耕旧模式,逐渐拓展适合该村的高寒药材和农作物,种植硒海棠茶叶300亩,贝母田套种猕猴桃150亩,人均增收近2万元。

转变模式 贫困户家门口务工

  谭明春是信陵镇土店子村2014年精准识别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家中老伴患有风湿心脏病,39岁的儿子患有脑积水,三口之家的生活陷入风雨飘摇中。

  “现在,我在照顾家庭的同时还能到将军山打零工,挣点钱贴补家用,家中原有的土地也已流转,坐在家就能当‘股东’,日子虽苦但看到希望了!”记者看到谭明春的时候,他正在将军山农牧开发有限公司的生态黑猪养殖基地务工,满脸笑容地分享着如今的生活。



生态黑猪繁育幼崽

  将军山农牧开发有限公司是土店子家喻户晓的本土企业,按照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理念,走出一条“公司+合作社+基地+社员”的产业发展之路,山羊存栏达到654只,生态黑猪269只,天然草场改良2100亩,优质牧草种植100亩,水果标准化种植579亩。采取流转土地、提供就业岗位和组建专业合作社等方法,让更多村民参与进来,提供专业的技术跟踪服务,解决产品销路问题,让贫困户在家门口就能务工,荒山变良田,腰包也鼓了起来。

  3年来,共流转土地700亩,通过流转土地帮助农户增收近20万元。结对帮扶贫困户47户,吸收社员179户,累计为贫困人口提供就业岗位75个,发放工资近30万元。

聚焦易迁点 配套特色产业

  “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这就是我们对全镇易迁点产业谋划的基本目标。信陵镇下辖9个村、7个社区,可利用的耕地面积较少,我们的目标就是要培育小而精的产业发展模式,创造属于自己的信陵品牌,真正让贫困户过上好日子。”对于“易迁点+产业”,该镇党委书记焦旭东这样阐释。



管护葡萄架

  在黄家湾村易迁安置点,几名贫困户正在安置点后的田间管护葡萄架,放眼望去已经初具规模。巴东县黄庄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5年,主要是围绕易迁点集中发展小水果种植,其中关口葡萄20亩、阳光玫瑰15亩、红心猕猴桃40亩、无花果5亩、冬枣10亩,2017年已经开始试果,预计今年可挂果销售。

  在荷花村易迁安置点,半圆形排开的安置点聚集了69户222名贫困户,家庭环境好了,产业发展也在稳步推进。该安置点成立了5家村级专业合作社,部分乡贤能人、政府服务部门组成的脱贫致富互助协会,整合各方扶贫资源,搭建社会扶贫平台,引导发展特色产业,通过流转贫困户土地山林,建设一季一品农业生态采摘园和花海观赏园。

  待到山花烂漫时,信陵镇特色产业“开花”,脱贫攻坚“结果”……

值班总编:邓毅 责任编辑:付瑞勇 校对:向园梦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