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付瑞勇 谭伟林
“一杯白鹤暂留客,两腋清风几欲仙。”这是古时白鹤茶的诗歌意象。煮沸的泉水冲开茶叶,在氤氲升腾的热气中,茶叶上下浮沉,宛如白鹤展翅翩翩起舞,“白鹤茶”因此得名。
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在巴东县沿渡河镇堆子场村九组,一个小地名叫“小黄坪”的地方,一直流传着“白鹤茶”的传说。2018年7月31日,巴东县茶文化研究会几名研究员前往堆子场村寻踪、普查古茶树,在与几名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闲谈中,了解到白鹤茶的历史由来。8月29日,记者跟随巴东茶文化研究会研究员徒步16里山路,探寻巴东白鹤茶的历史遗存和故事脉络。
一个神奇传说
白鹤茶,虽有传说,却一直是个谜团。今年65岁的王成树,从小生活在“小黄坪”这个偏僻、封闭的小山村,孩童时期,时常听见父辈们讲关于白鹤茶的故事,“白鹤茶”勾起了他的好奇心。
原始、古朴的“小黄坪”
“听说这茶很奇怪,茶树长在白色土地上,茶叶也是白色的,加工成型的茶叶经烧开的山泉水冲泡,在杯中像白鹤一样上下飞舞,很是好看。”王成树告诉记者,这块白色土地名叫“白鹤地”,曾长有四棵白茶树。
遗憾的是,早在1958年,当地老百姓在白鹤地一角挖窑烧瓦,在烟熏、火烤下,改变了局部小气候,四棵白茶树枯萎死亡。自此,白茶树在岁月风雨中腐朽沉入泥土,白鹤茶也日渐销声匿迹。
观察白鹤地上的白色石块
“年轻时,我们对白鹤地印象很深刻,那里的茶叶非得配上附近龙井湾的泉水,香气非常的浓,也相当的好喝。”龚常树如今已90岁高龄,身体十分硬朗,他每天早、中、晚饮三杯浓茶。据统计,“小黄坪”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共有四、五个,喝茶是他们日常生活的共同嗜好。
一场追本探寻
“要想搜集和寻找白鹤茶最原始的资料,那个山头住着一对八旬老年夫妻,他们很清楚白鹤茶的来龙去脉。”顺着村民张世国的手指望去,一栋土瓦房在对面的山腰格外显眼。一眼望穿的空间距离,却隔了16里的崎岖山路,我们背上干粮、相机,手握一把弯刀,开启了一场对白鹤茶的追本探寻。
茅草、荆棘掩盖的小路两侧,一株株野生油茶树茁壮、茂盛,挂满了嫩绿饱满的油茶果。“这一带油茶树长得很好,说明这一带的土壤、气温、湿度十分适合茶树的生长。”研究员向家亮掏出手机一边拍下油茶留存的影像资料,一边用专业知识推测、分析小气候。
随处可见的野生油茶树
在“向导”张世国的引路下,历经半个小时跋涉,一声声清泉击石的声响从不远处沟谷传来。“这就是传说中的龙井湾,水比矿泉水还好喝呢,当时泡白鹤茶要从这里取泉水烧沸,才能冲出那种味道。”据张世国介绍,龙井湾的泉水四季不断流,夏天冰凉刺骨,冬天温暖冒气,被乡亲们称作“神泉”。
与龙井湾相隔20米的小路,便是村民口口相传的“白鹤地”。经现场踏勘、肉眼观测,裸露的泥土、石头均为白色,且白色区域如一只白鹤向山顶方向展翅飞翔,“白鹤地”顾名思义。如今,四棵白茶树难觅踪影,“白鹤地”被小树、杂草包围。
清泉潺潺的龙井湾
一个半小时的艰难探寻,在一栋低矮的土屋中,记者见到了80岁的老人刘新兰,不巧的是她的老伴费天伦已进山采摘五倍子。老人热情地端出一大搪瓷杯浓茶,把茶汁均分倒进小杯子招待客人。“这虽是绿茶,但是你们看茶叶的形状,是不是感觉像白鹤呢。”从白鹤地的白色茶树、龙井湾的冲茶泉水到白鹤茶的由来,刘新兰如数家珍。
一次意外发现
“告诉你们一个秘密消息,我家有一株茶树,和传说中的白鹤茶有些相似呢。”返程休息时,张世国的一句话瞬间激起了记者和研究员的兴趣。
在茶园田坎上,张世国小心翼翼亮出了这株神奇的茶树:茶树丛中隐藏着一枝与众不同的枝桠,七、八片叶子闪着乳白色的亮光,四朵白色的茶花正含苞待放,和四周茶叶形成明显的黑白对比。
聆听老人讲述白鹤茶的故事
张世国说,在1981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田到户时,他分到了150棵茶树,一开始就发现了这株神奇的白茶树,虽经历了三十几年光阴,白色茶叶一直没有改变颜色。
据中国茶叶研究所有关专家介绍,白茶树是一种珍罕的基因变异茶种,是整个茶叶里比较特殊的品种,通常是每年清明前后,气温在15-23℃特定温度昼夜温差下才会白化,形成筋脉翠绿、叶面泛白的特点。叶绿素达到最低谷,氨基酸达到最高值,茶叶则处于最白期。而堆子场村9组这株白茶树三十几年不变色,极有可能为制作白鹤茶的白茶树,但需采样做基因比对分析,进行深层次、微观的观察和科学研究,再下权威定论。
发现一株疑似白茶树
巴东,是神农氏发现茶叶的地方。堆子场村“小黄坪”与小神农架仅一沟之隔,在历史上也属于古茶产地。“白鹤茶曾被一些媒体报道过,但仅作为一时猎奇尝鲜,没有深入研究和开发,白鹤茶的商业经济价值没有充分释放和凸显,希望堆子场村这次疑似白茶树的发现,能让沉睡的白鹤茶复活,为巴东茶业注入新的活力因子。”县茶文化研究会研究员向雍对此次新发现寄予深深期许。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