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一座新城开启的幸福之门

 记者 谭伟林 向东平 通讯员 边文海

鸟瞰发展中的神农新区(马卢山 摄)

 一座旧城,从黄土坡滑坡体整体搬迁,近2万居民离开险区;一座新城,在神农溪小区靓丽登场,成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新天地。

2017年4月30日,这项党中央、国务院特别牵挂的“总理工程”——巴东县黄土坡滑坡整体避险搬迁工程总体结束。滑坡体上4475户15713人、74家单位、10家工矿企业、22家村组副业完成搬迁安置。这也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巴东人民生活变迁的一个缩影。

1992年,经长江委初勘、详勘、论证,确认黄土坡一带为古滑坡堆积体。由于滑坡体规模巨大,成因复杂,危害严重,且已发生多起局部滑坡,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黄土坡滑坡问题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相关部委及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2008年4月7日,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恩施调研时,对黄土坡避险搬迁作出“减载搬迁”的重要指示。2008年12月22日,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和国土资源部同意对黄土坡上的居民实施整体避险搬迁。10年弹指一挥间,经过国家、省、州各级部门的鼎力支持及巴东社会各界的积极配合,如今一个宜居、宜业、宜游、宜发展的崭新家园呈现眼前。

 

 记忆中的黄土坡古滑坡体全貌(谭显爱 摄)

 家住神农溪小区乐乡园的搬迁户汪传群老人今年六十八岁,和老伴搬进神农溪小区已经3年,两位老人住在一百多平米的安置房里,生活过得十分惬意,喜欢音乐的汪传群没事在宽敞的客厅里哼哼小曲,在敞亮的阳台上拉着二胡,尽情享受着晚年的那份轻松、自在。

“这几年,神农溪小区的变化真大,从我们搬迁户来说,也是由开始的不安心到现在的安心,觉得搬过来真好”。汪传群的心路历程,体现在神农溪小区配套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实现了搬迁户的心愿。

按现代化建设理念和生态文明要求,神农溪小区已傲然屹立于巫峡之滨,其规划的5个居住组团,1个旅游休闲组团、1个生态工业组团及“四横四纵” 交通布局已基本成型。

在巴东建设者艰辛努力下,目前小区建设交出了优秀的成绩单,小区共征地3554亩,实施各类边坡治理131处,建成安置房65栋2658套33万平方米,新修13条主次干道,完成小区市政设施配套项目40个,小区内给排水设施、水电、路灯、电视、通讯、菜市场、公厕、停车场、购物中心、卫生室等基础设施基本配套。 

 

神农溪小区一角(李永恒 摄)

 搬迁户夏国武和老伴在神农溪小区生活了3个年头,爱好收藏各类奇石的他,家里放满了大大小小的各种奇石,俨然一个奇石收藏馆,老两口生活过得简单幸福,那份离开熟悉家园搬进小区的担忧,早已被抛到九霄云外。

“开始要我们搬过来还心有余悸,觉得住在那边比较好,搬过来不知道最后是个什么样儿,现在看来搬过来住着真舒服,房子设计、各种配套设施都很完善。”从难舍故土情到喜住新家园,和夏国武一样的许多搬迁户,在切实住进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神农小区后,那份最初的担忧与不舍渐渐的从心头消失。

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这是始终贯穿搬迁工程的主线。黄土坡滑坡整体避险搬迁涉及社区居民15000余人,为解决搬迁居民的生活出路,县财政在5年内每亩给予搬迁居民一定的生活补助,同时由信陵镇引进多家企业,让居民在小区内就可以就业。

湖北新宇纺服饰有限公司是一家密集型生产企业,目前吸收小区内近400名人员就业,小区居民在家门口就可以发挥自己一技之长获得收入。

搬迁户喜分新房(谭显爱 摄)

“我们去年搬过来的,在羽纺服饰公司上班,既可以照顾家庭,又可以在家门口就业,真是太好了。”搬迁户余海兰打心眼儿里流露出不尽满足。

同时,小区内还建成了商贸物流园,已入驻商家100余家,仓储物流辐射宜昌、武汉、重庆等区域,吸收就业人员400多人,小区内通过多种途径为搬迁户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会。

面向未来,巴东县委县政府对神农溪片区发展有更高远的谋划:神农溪小区既是黄土坡滑坡整体避险搬迁的载体,也将成为巴东城市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节点,成为由楚入渝的重要门户,成为三峡旅游线上的夺目名片。

 

夏国武老人的幸福生活

(作者:长江巴东网)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