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峡江移民的幸福新生活

记者 向园梦 谭远志 阙晋伟   

  长江,宛如一条飘逸的丝带在峡谷间穿行。偶有轮船往来,汽笛声打破了峡江的宁静。位于长江之滨的巴东,是三峡库区20个重点移民搬迁县市中唯一的少数民族集聚地。  

1993年,三峡库区移民正式启动,近5万巴东儿女离别故土,重建家园。为了让移民们“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巴东县委、县政府以“服务大三峡,建设新巴东”为目标,克服地质、地形条件差等多重困难,按三峡蓄水期倒排工期,以拓荒者精神,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削坡建房。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通过交通、电力、房屋建筑等的复建,巴东城市功能日益完善。现在看巴东,白土坡、营沱、西壤坡、神农溪小区隔江呼应,北京大道、沿江大道、乐乡大道,路面宽阔。长江大桥“一桥飞架南北”,实现了巴东人“天堑变通途”的梦想;层层街道之间,齐整的“百步梯”将各个大道连接起来;一座座经济发达、环境优美的新型集镇重塑了长江两岸的美丽山城。

 

美丽巴东(谭德魁 摄)   

始于上世纪90年代的移民工程,历经20余年,至今仍在进行。但回望过去,从移民心态到城镇面貌、经济状况,翻天覆地的变化早已在这个江边县城悄然发生。

现居住在五里堆社区的石世清在移民前,依靠着几亩薄田维生,有时还要去码头下苦力,挣钱贴补家用。“政府动员我们搬迁的时候,当时我还想着没田、没房以后怎么过日子?”说起当年,石世清依旧满是愁绪。   

搬迁到新住处后,石世清利用移民补贴开办了自家的货运小码头,靠着码头生意,有了不错的收入,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查看蜜蜂

   随着水路运输的没落,他不得不寻找新的出路。“那段时间,看着码头生意一日不如一日,真的愁,想着刚好家里的条件比较适合养蜜蜂,蜂蜜市场价格也不错,就琢磨着养几箱蜜蜂,也不考虑养蜂累不累了。”说干就干,石世清找到村里的养蜂技术员,学着养了几箱蜂,因技术管理到位,第一箱就收获1斤蜂蜜,乐得他一夜没睡着觉,于是养蜂规模逐年扩大。   

“经常被蜜蜂蛰,疼是肯定的,但是我看到蜂蜜那么好,疼也值。”每天清晨,石世清都会准时到蜂房,仔细查看蜜蜂生长情况。  

“今年养了90多箱蜜蜂,刚刚过去的一个采蜜季,这90箱蜜蜂给我带来了5万多元的收入。”说起今年的收入,石世清脸上满是笑容。 

官渡老街

作为官渡口镇东坡社区的村支书,向秀林见证了社区的发展。回想起当年,他有太多感慨。那时向秀林一家住在长江边上,靠种植玉米、红薯为生,土地多但产量却不高,养了几头猪,也卖不了好价钱,住的房子是老旧的瓦房,街道也很狭窄。

为了让移民们富起来,县委县政府积极探索发展路子,发现当地土壤、地理条件适合种植柑桔,曾经也有种植柑桔的先例,所以就在该社区大力推广柑桔种植。“刚开始都不愿意种,我们就想办法先说服了近10户移民租赁土地发展柑桔种植,这几年,还号召桔农开通了网店,通过网络销售柑桔。”向秀林介绍说,尝到甜头的移民群众又在移民后扶项目支持下,优化种植结构,引进了伦晚、纽荷尔等新品种。   

看着部分人靠种植柑桔富起来了,其它移民也纷纷效仿。现在,东坡社区的荒山变成了果园,移民收入成倍增长。   

收入上去了,社区环境也要优化。为此,县委县政府又为东坡社区的移民做了房屋改造,“现在我们的住房条件大改善,社区也变美了。”看着正在改造的“官渡老街”,向秀林发自内心的高兴。   

目前,“官渡老街”建设已到位资金1788万元,其中,投资1088万元的137户移民房屋风貌改造项目已完成102户;投资700万元的步行街、广场、排水设施、亮化、绿化、公厕等项目正在加紧施工,其中步行街、广场项目基本完成。

 

移民安置房

因三峡蓄水,家住西壤口社区的李振秀夫妻经历了两次移民搬迁,现在,李振秀一家住在近两百平米的安置房里,生活过得十分惬意。自己的厨艺不错,她还捣鼓着开办了的农家乐,生意红火。   

在官渡口镇,像李振秀这样的移民还有很多,他们盖起了漂亮的房子,房前屋后种植了绿化树。通过改造,如今的西瀼口社区街道整洁、屋舍明净、庭院翠绿……成了远近闻名的乡村旅游热门地。   

如今,巴东正紧锣密鼓地实施三峡后续产业发展项目,热火朝天的场面,让人相信,巴东县必将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铸就新的辉煌,让广大移民群众更快更多地享有获得感和幸福感,把巴东库区建设成为峡江中的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