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扶贫人】巴东民政:四个小故事背后的“小康之变”

记者 付瑞勇 谭伟林

生姜基地一角

辽叶坪,巴东县清太坪镇西南部的一个小村庄。山川险峻、沟槽纵横,风光秀美的背后,却是“贫穷”阴影留下的阵痛。全县118个重点贫困村,辽叶坪村名列其中。

产业无特色、集体无收入、设施无配套,辽叶坪是典型的“三无村”。2015年,一场精准扶贫政策春风涤荡八百里巴东,巴东民政局与辽叶坪结下扶贫情缘,勾画产业版图、引来一管清水、修通致富路、危房改造圆安居梦,攻克一个个致贫的症结点,辽叶坪迎来脱贫奔小康的转折点:2016年整村脱贫出列。

小点滴,大作为;小故事,大感动。本网记者跟踪采访了县民政局结对辽叶坪村扶贫路上四个不同侧面的人物,挖掘整理成小故事,讲述辽叶坪从“三无村”到脱贫“明星村”的蝶变历程。

  向大棋:水泥公路通到家 重庆儿媳娶进门

“水泥路通了,房子修好了,这要若是以前的穷酸样,儿媳怎么敢进我家的门哟?”10月8日,辽叶坪村6组的贫困户向大棋忙着收拾房前屋后的垃圾,门前红红的喜字、对联格外喜庆,就在10月1日,大儿子向定龙把重庆媳妇娶进了家门,一场喜事圆满落幕。

一辆婚车开到家门口,轮胎不沾一点泥,向大棋做梦都没想到。从小和背篓、打杵打交道的向大棋,“路”在他心中十分有分量。一个六口的大家庭,父母年老体弱,妻子谭腊芝患有二级精神残疾,大儿子向定龙在上海打工,小儿子向雪凤在巴东职高读书,学费、医药费落在向大棋一人身上,有些喘不过气。

入户走访

穷似乎没有尽头,向大棋从未放弃挣脱穷圈子的努力。2016年,家门前通村公路硬化工程动工了,眼看一段段水泥路面覆盖了曾经坑坑洼洼的泥巴路,向大棋高兴劲儿涌出了脑门。水泥路通了,机遇来了,向大棋购买了一辆三轮车,搞起了运输材料、砌墙、装修小本生意,清冷日子渐渐暖了起来。

大儿子的婚事有了眉目,向大棋光筹备就忙活了大半年,系列扶贫政策可谓是“及时雨”:借助危房改造政策把房子修葺一新、厕所革命将旱厕改成了冲水厕所。这一前一后、一新一旧的变化,也归功于这条水泥公路。“没有这条路,即使政策再好,材料运不来,也谈不上改变了。”向大棋说,这条路改变了他的命运。

宽敞、通畅的水泥公路     

点燃一支烟,向大棋搬把木椅坐在院坝坎上,一条蜿蜒、盘桓的水泥公路浮现在眼前,他的心中“燃烧”起新的希望:用好一辆三轮车和一把瓦刀,多跑一趟运输、多砌一面墙,在水泥公路上跑出“小康速度”。

【点评】要想富,先修路,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6.5公里已硬化的公路,梳理上报新修7公里、整修27公里、硬化7.5公里公路的指标,正串联成一张小康路网,让农产品高价出山、生产资料通畅进山,小山村和致富路联网,才会插上信息翅膀奔向小康。

  谭明绪:“生猪+木瓜”共育致富果   循环路子走出新天地

“咕哩、咕哩……”每到早晨八点,三组村民谭明绪准时来到离家500米之隔的猪栏,搅拌精饲料,切割青饲料,为130头生猪送上营养“早餐”。

谭明绪是一个闲不住的人,闲时喜欢捣鼓创业新点子,想到了就要去尝试一番。如今,儿女已成家立业,老伴住到了城里帮忙带孙子,谭明绪一人待在家里,一门心思搞起了养殖业。  

喂猪

说干就干,谭明绪拿出积蓄修建了一栋标准化猪舍,引进了第一批仔猪,赚到了第一桶金。尝到了甜头,“胃口”也大了很多,谭明绪将规模扩充了一倍。但问题来了,生猪没水喝、没水冲洗栏舍,对于满腔创业热情的谭明绪而言,可真是“伤不起”。

扶贫工作队、“尖刀班”进了村,“补短板”成了屋场院子会、小组会的主题词,短短几个月时间,自来水管安装到了栏舍,谭明绪谈“水”色变的心理很快淡去。栏舍外的粪池中堆满了猪粪,谭明绪在“粪坨坨”上打起了主意:在栏舍周边种上了木瓜,粪便直接育肥木瓜田,木瓜树苗茁壮,结出了圆润的绿果果。

为木瓜剪枝 

坡上住生猪、坡下种木瓜,猪粪变身绿金,生猪“拱”出了一条循环经济路子。“今年我三亩木瓜已试花结果,明年可全面挂果,加上出栏100余头生猪,一年收入五万不成问题。”在“生猪+木瓜”的加法账本上,谭明绪算出了十足的信心。

【点评】产业是脱贫的动力引擎。没有产业,精准脱贫就是无本之木。紧扣“一长两短”补短板要求,全村勾勒了200亩木瓜、214亩樱桃、120亩油牡丹、29亩生姜、700头生猪养殖等拼成的产业版图,中长期、短期收益的产业有机拼盘,打造出产业脱贫的样板模式。

  廖德珍:家徒四壁难栖身  危改政策圆了安居梦

“珍娃子这辈子真是遇到了活菩萨,哪想到会住上这么好的房子,总算翻了身咯。”杨万翠口中的“珍娃子”是患有弱智残疾的弟媳妇廖德珍,去年弟弟杨光华因病去世,留下了一个残破的家,根本不敢奢谈“幸福”。

在一次入户走访中,县民政局长、驻村“尖刀班”班长李前兵走进了这个特殊的家庭,“家徒四壁”是他最深的印象,屋顶的残缺瓦片透光、墙面裂缝透风、地面坑洼透水,只有一颗电灯泡有点现代气息,全部家当价值不到100元。不爱讲一句话,不露半点笑容,在廖德珍心里,贫寒似乎压得她抬不起头。

回访危房改造效果

命运的转折定格在2018年4月,驻村“尖刀班”积极争取危房改造资金,将旧房屋墙面进行粉刷,更换安装了铝合金窗户,屋顶铺盖了树脂瓦,破旧的土屋变身格调清新的安乐窝。同时,驻村“尖刀班”成员还自掏腰包,为廖德珍购买了电视、电扇、电饭锅、电磁炉等用具,一贫如洗的寒门终于有了“家”的温度。

种田要赶、吃菜不洗、救济靠等,一个“懒”字可以概括廖德珍往日生活的全部。如今,廖德珍脸上了有了笑容,有时嘴中也能吐出几个字,闲时主动下地干农活,还给在巴东二中读书的儿子做饭、洗衣服,精神面貌可谓脱胎换骨。

干农活  

“以前她都躲着我们,现在把我们当成她的亲人,目前她一家被纳入了特困人员救助供养,生活有了着落。”驻村第一书记向孔林说,廖德珍从不幸到幸运的转变,开始于危房改造政策圆了她的安居梦。

【点评】危房改造,圆了安居梦,这才是贫困户幸福的归宿。锁定危房改造29户,锁定易地扶贫搬迁对象22户,且已相继完成改造或搬迁入住。让贫者有其居,安居扶贫让精准扶贫成了一项民生千秋工程。

洪振银:告别“背水吃”历史 一管清水进心田

“噗……”拎开水龙头,一管清亮亮的自来水哗哗流出,四组村民洪振银在厨房里忙着洗菜做饭,一脸的喜悦和满足,但生怕浪费了一滴水,因为她曾经历了一段“水贵如油”的历史。

在洪振银堆放杂物的房间一角,一个背篓、一个木桶落满灰尘,这曾是她10几年前取水的装备。据她回忆,以前每天早上起床,第一件事情就是背上木桶到三公里外山沟取水,要翻越几个山梁,一趟要歇脚三、四回,累倒不说,山路崎岖,到家撒落得都只剩下半桶水。

     

精准扶贫补短板工程屋场院子会

“有时一滴水,恨不得用几次,因为每一滴水,都是一滴汗水啊。”在洪振银心里,水比黄金还贵。在精准扶贫农村安全饮水补短板工程中,在“一管清水进农家”的政策指引下,很快,自来水管铺设到了洪振银家。今年8月,自来水供水管网开通了,洪振银第一次用上了干净的自来水,激动得流下了泪水。

 龙头一拧,自来水就进了厨房、猪舍,洪振银感觉和做梦一般。如今,洪振银喂了三四头猪,种了四、五亩地,她把日子过得比清泉水还甘冽。

 

用上干净的自来水        

告别“背水吃”历史,一管清水进了心田。如今,一张供水管网串联了每家每户,和洪振银一样,160户用上自来水,自来水管全面取代了背篓、木桶取水工具。“目前,我们集中供水工程已告一段落,下一步我们将借助秋冬季农业开发热潮,引导村民发展和培育茶叶、木瓜、生姜三个主导产业,形成产业扶贫合力,把老百姓带上致富快车道。”驻村“尖刀班”副班长张宏平心里,清晰铺开了这样一张辽叶坪扶贫蓝图。

【点评】一滴安全水,滋润民心、惠泽民生,“一管清水进农家”是农村安全饮水工程践行的承诺。三个月时间,辽叶坪驻村“尖刀班”启动黑沟小型集中供水工程,覆盖160户的集中供水管网,水管、水表、到户的1个龙头全免费,一根管哗哗流出的自来水,是浓浓的扶贫情结,也是源源不断的小康动力。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