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生活》推介这位巴东青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攻坚进入决胜的关键阶段,务必一鼓作气、顽强作战,不获全胜、绝不收兵。

打赢脱贫攻坚战,党员要当好“排头兵”和“先锋队”。

为激励贫困村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用身边人身边事示范引领群众脱贫致富,《党员生活》联合湖北省委组织部组织一处开设《脱贫攻坚“党员双带先锋”》专栏。近日,推出了我县溪丘湾乡甘家坪村返乡创业青年、80后共产党员杨州的故事。

《党员生活》2019年第04期·下封面人物:杨州


巴东,是神农氏发现茶叶的地方。

巴东县溪丘湾乡甘家坪村,地处偏远山区,距离集镇7.5公里,海拔700米左右。这里是中共巴归兴县委、巴归兴苏维埃、红军四十九师师部革命遗址的所在地,田间地头还留有当年的师部旧址纪念碑。

甘家坪村依山就势,优越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保留住了植物的天然与灵性,加上土壤中蕴含着丰富的硒元素,成就了其得天独厚的宜茶环境。

他决定为人生再做一次选择

杨州,出生于1987年,是土生土长的甘家坪人。由于家中贫困,高中毕业后,杨州就去了南方打工。他做过电子工厂的流水线工人,也做过辅警。2012年,成家后的杨州来到成都做工程项目,诚实肯干的他在短短几年里就做到了项目经理的职位,年收入30万元。

可是每次回到家乡,他的心情都很沉重。看着落后的乡村,贫穷的村民,祖祖辈辈与土地打交道,一批批年轻人书没念完就出门打工……满怀乡土情怀的杨州,心里一直有个想法:“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算富。”

杨州决定:为自己的人生再做一次选择。

甘家坪村远景

“如何带领家乡的父老乡亲挣钱,摆脱贫困?”这个念头在杨州的心里盘桓着。

工作之余,杨州和同事喜欢去茶楼喝茶。看到成都茶馆林立,看着动辄20元一杯的茶水,他动起了心思。

自己的家乡甘家坪村旧名“茶园村”,这里的茶叶远近闻名,村山脚下即是著名的罗圈岩,有数株百年古茶树。“罗圈岩茶”是古时宋朝皇宫的“贡茶”,在巴东县志中也早有记载。“何不在这上面找找商机?”

2015年,甘家坪村被巴东县委、县政府列为整村推进扶贫村,得到了县政协、县旅游局、县史志办和金果茶业联合帮扶。有了老茶园底子,加上扶贫政策的助力,以及溪丘湾乡打造“武陵茶乡”的战略引领,此时创业可谓“天时地利人和”。

说干就干!杨州将自己打工积攒的20万元钱带回村里,又找亲戚朋友借了60万元,修建了占地近千平米的茶叶加工厂房。

杨州

有了厂房,设备又成了新问题。此时,巴东县委书记单艳平来甘家坪实地调研,仔细了解杨州的情况后,给了杨州肯定及鼓励。在县委县委政府的协调下,国家电网公司为杨州的创业项目支持了价值70万元的制茶流水线设备。

“做了好茶,还要带它们走出去。”杨州又借了6万元钱,在巴东县城中心开了一家体验中心,搞体验式茶叶销售。他彻底颠覆了父亲手下30年老茶厂的旧模式,趟出不一样的新路:搭载“互联网+”,在淘宝网上卖茶。

如今,他们生产的毛尖茶、毛峰茶、炒青茶三款经典茶品远销武汉、江浙一带,每年揽金上百万元。

落溪源茶叶产品

茶叶让贫困小山村跑出脱贫“加速度”

穷了,苦了,不放弃;富了,有了,不忘乡。

“这片红色土地养育了我,创业机会也是家乡人给的,我要用情回报这份恩德。”厂子运转了,销路打开了,可杨州想把茶叶种植发展成村里的支柱产业,带领乡亲们一起富起来。

甘家坪村张家坡易迁安置点

甘家坪村,共有15个组540户,193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有222户640人。杨州根据具体情况,因人制宜,因家庭施策:

他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模式,适宜开垦种植茶园的就为他们开垦土地、植上茶苗,让贫困户来种植,公司收购鲜茶,帮他们解决制茶、销售困难;

他将有劳动技能、劳动能力的留守妇女吸纳进茶厂就业,为她们支付工资;

他租赁坡改梯100余亩农田栽种茶树,请大石板坡的43户易迁户在家门口进行茶叶的管护、采摘。巴东县政协还帮扶投资200万元,为每户新建一个猪圈,分配菜园,让搬迁户“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

这一系列组合拳既解决了农民茶叶销售难的问题,又能推进村里茶叶种植业的发展,招招精准,招招给力,让这个贫困的小山村跑出了脱贫的“加速度”。

美丽甘家坪村

杨州不仅承包了甘坪村全部村民的鲜茶加工和售卖,连周围的高家坡、谭家湾、仙人桥等五个村的茶农都来他这里加工,请他代为销售。

2018年,杨州的落溪源茶叶有限责任公司投资770万元,发展茶叶2000余亩,新发展茶叶600亩,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跃至1.1万元,不少贫困户变成了富裕户——

51岁的贫困户杨世界农忙时种地,闲时到茶园采茶、锄草挣工资,每年能有1万余元的收入。他不仅还清了建房时欠下的债,还能供女儿在州里上大学,他感叹:“小日子有奔头了啊!”

杨卜全,原是典型的贫困户,以前在深圳打工,2018年3月回到村里,应聘到杨州的茶叶公司上班,每月工资有2000元。不用出远门了,既可以照顾父母还能挣钱,他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65岁的残疾妇女甘民桂,腿部残疾了十多年,做不了别的工。如今,她每天和村里其他妇女一起采摘鲜茶,有说有笑,重拾了生活的信心。

……

以销售发展企业,以企业带动种植,以种植帮扶农户。盘活了茶产业,杨州又在思考如何延伸“茶业+”价值链。他说,接下来想在茶旅融合上下功夫,借助邻村牛洞坪乡村旅游的热潮和人气,规划甘家坪茶园绿色游、革命遗址红色游、山水田园生态游,让村里的好风景变好“钱”景。

“肚子吃饱了,不能脑子空空的!”

从繁华都市到返乡创业的三年时间里,杨州发现村民们干完一天农活后,不是坐在椅子上看电视,就是围着桌子打牌,日子过得单调乏味。

“肚子吃饱了,不能脑子空空的,精神食粮少不得!”杨州自掏腰包1600元,买来音响设备,又无偿提供了大屏幕电视,将村委会文书黄晓蓉请来当指导老师。现在,每到傍晚6点,杨州茶厂前的广场都开始沸腾,在动感音乐伴奏下,30余名舞蹈爱好者扭动身姿、踩着舞步,走下灶台上舞台,都市的专利广场舞也“跳”到了甘家坪。

甘家坪村民

2019年元月,杨州又在村友微信群里召集回乡过年的年轻人们组织一台村里自己的“春节晚会”。很快,这一提议得到了积极响应,杨州拿出6000元用来搭建场地,筹备物资,回乡过年的村民也自发捐款2万余元用于“甘家坪春晚”。

大年三十,村委会前文化广场上灯光璀璨、人群云集,小山村第一次人气满满。下午6点,一场自编自导的乡村春晚拉开帷幕,500余名返乡青年、大学生、群众欣赏广场舞节目,围在篝火前手拉手围成圈,合着音乐节拍,跳起欢快的摆手舞,分享家乡的蜕变成果。

“自己办春晚,就是想让甘家坪人一起分享家乡的发展成果,住这里有荣誉感,走出去有自豪感,回到这里有归属感。”乡村春晚“总策划”杨州说,要把乡村春晚一届一届办下去,让这个新鲜事儿成为甘家坪村的新年俗。


“幸福茶乡 醉美甘坪”

2018年,按照巴东县脱贫攻坚指挥部安排,由巴东县史志办公室派出工作队,与甘家坪村“两委”组成脱贫攻坚尖刀班,按照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体要求,科学谋划,强力推进甘家坪美丽乡村、文明新村、旅游名村的建设。

自从实施精准扶贫后,甘家坪村投资134万元修建了水厂,6000米管道饮水,让家家户户都吃上了自来水。

8台变压器,完全满足了群众和茶厂的用电。

2016年前,从村里到集镇只有一条蜿蜒小道,如今投资105万元修建组级公路7.5公里,186万元实施畅通工程6公里,600万元改造麂甘公路7.5公里。

新建的1300平米文化广场、300平米卫生室,敞亮的党员群众服务中心,设施多,功能全,村民们有了聚会场所,来这儿锻炼身体、唠唠嗑的工夫,顺便还能把要办的事儿也办了。

甘家坪村真正实现了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成为县“十佳脱贫村”、县“美丽乡村”、县乡村振兴示范村。贫困人口从2013年统计的182户632人,下降到2018年28户97人,留存户25户36人,综合贫困发生率1.87%。

溪丘湾乡党委书记舒显伟介绍,乡党委、政府在打造完整茶产业链的同时,深入挖掘红色旅游资源,通过丰富多彩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围绕“幸福茶乡、醉美甘坪”这个目标,把甘家坪村打造成了巴东乡村振兴示范村。

甘家坪村既是苏区,也是老区,在红土地上播种绿色希望,把丰收书写在田野上,作为年轻党员的杨州,从未停止过奔跑。

每月第二个星期一是甘家坪村的支部党员活动日。杨州一次都不落下,在会上除了聆听,也会站起来发言,和党员们交流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新点子。他的公文包里,始终放着一本红色《党章》,空闲时随手翻几页背诵下。“我天天看、天天背,勤能补拙,只要坚持就一定会有进步。”胸前的那枚党徽,杨州把它看作一种精神坐标,激励自己学习和成长。

“心中时刻怀着初心,人生才不会变质,用公心去创业,带着公益心去造福群众,我是党员,就要带着甘家坪村乡亲们过上好日子。”杨州说。

(来源:党员生活)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