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巴东报道 (通讯员 吴春平 胡泽树)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
近年来,巴东将教育扶贫作为精准扶贫的重中之重,全力推进教育扶贫工作,深刻把握教育扶贫的精髓要义,定向施策、精准发力,采取补齐教育短板、促进均衡发展、落实扶贫济困助学等措施,全力打响教育扶贫攻坚战,为贫困家庭带来春风雨露,让幸福之花魅力绽放。
精准到户,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困而辍学
“今年春季学期,我们共资助30284人次,发放资助资金2278万元,每次都及时把补助兑现到学生手中,不让一个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因贫困而失学。”县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主任吴长鸣说。
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困而失学。巴东县扎实建立健全完善的资助政策体系,以精准识别为基础,构建起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无缝隙、全覆盖的扶贫资助体系,让贫困群众“义务教育有保障、中职教育不花钱、普通高中不发愁、考上大学不担心”。三年来,共资助学生16.3万人次,资助金额11739万元;办理大学生生源地助学贷款6194人次,贷款金额4715万元,实现了“应贷尽贷”,确保了每一个学生不因学致贫、不因贫失学。
“学校食堂里的菜味道好,中午有肉,每天都是两菜一汤,而且还是免费的!”在金果坪乡泗井水小学读四年级的段丙勇开心地说。
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必须要狠抓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工作。据了解,巴东建立健全“控辍保学”工作机制,制定下发《关于切实加强控辍保学提高义务教育巩固水平的通知》,层层签订“控辍保学”责任书,坚持“属地管理、划片招生、就近入学”的基本原则,划定所辖义务教育学校起始年级招生范围;采取有力措施,组织和督促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确保实现控辍保学目标。同时,积极开展走访劝学活动,根据辍学原因,“一人一案”解决问题,确保辍学学生及时返学。成功劝返了25名失学儿童复学,对32名重度残疾儿童开展“送教上门”,不让一个建档立卡户子女因贫困失学。
补齐短板,让校园成为最靓丽的风景线
走进水布垭镇杨柳池小学,校园面貌焕然一新,原来一幢幢瓦房已经变成了一栋栋高楼,教室里亮堂堂的,冬暖夏凉、光线充足……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几年前,巴东县农村办学条件相对滞后,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基础设施和教学设备陈旧。在一些偏远乡镇、贫困村,送子女接受优质教育成为家长们的一种奢望,有的家长把子女送到县城学校,或者让孩子跟随外出务工的父母随迁到外地上学。
为了提供更丰富、更优质的教育资源,近年来,巴东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全县共积极争取各类资金共计3.35亿元,用于校建校改工程,新建、维修校舍14.18万平方米;先后建成“留守儿童之家”72个,乡村学校少年宫11个,录播教室27间;累计配备各类“班班通”设备1010套,配备计算机教室87间3278台,配备小学科学和中学理化生实验室89间,实验仪器861万元,添置课桌凳2845套,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缩小了城乡间、校际间的差距。
如今,全县从北到南,不论走进哪一所学校,有的是崭新的教学楼、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室、温馨的宿舍……呈现的是一派现代教育特色校园。
教育均衡,让城乡孩子共享阳光雨露
“让城乡孩子共同享受优质均衡教育。”这是县委县政府对全县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县政府投资1.3亿元启动神农中小学校项目建设,引进外资在野三关集镇建设明德外国语学校,将从根本上解决信陵镇、野三关镇、官渡口镇集镇学校大班额的问题。
教育均衡,关键在教师。为解决农村学校师资不足的问题,五年来,巴东县累计补充631名教师到乡镇学校,一定程度上优化了农村学校教师队伍的年龄、学科和知识结构,注入了“新鲜血液”。
与此同时,巴东建立学校结对帮扶制度,确定了25组“一对一”和19组“一对多”城镇校(园)结对帮扶乡镇(乡村)校(园)活动,在清太坪镇开展集团化办学试点工作;通过学校对结帮扶、干部挂职、顶岗锻炼等方式,让教师“活起来”“动起来”,以强带弱,为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据县教育局局长陈世友介绍,该县把教育扶贫作为提质扶智扶志治本之计,还将进一步补齐农村教育短板、补强中小学校舍设施、强化师资配备,全面改善提升农村办学条件,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实现教育扶贫效果最大化,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如今在巴东,“学生有学上、学生上好学”不再是一句空话。教育扶贫路,还在脚下延伸;教育扶贫仍将继续,知识改变命运的故事也将延续。
(责任编辑:廖薇子)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