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巴东农村的嬗变

云上巴东报道(融媒体记者   谭远志金秋十月,阳光温馨恬静,微风和煦轻柔。行走在巴东乡村田野,道路整洁、屋舍俨然,黑瓦白墙与蓝天白云交相辉映,一幅恬静幽美的自然风光徐徐展开。

“公路通到家,美景美如画,喝的自来水,喂猪又养花.....”谈起近年来的乡村变化,村民们用一首打油诗表达内心的感慨。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广大农村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巴东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公共服务设施、开展环境综合治理,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城乡差距不断缩小。

补齐短板 新农村有新面貌

“几年前,我儿媳过来看我,一下车就摔了个仰八叉,一身泥。”信陵镇土店子村4组村民汪斯家住在大山里,来自广东的儿媳不会走山路,虽然当时没说什么,但以后很少来农村。

2015年以前,土店子村全村就只有一条长3公里、宽3.5米的断头路;田里种的也只有玉米、红薯;道路不通,外地经销商也无法收购经济作物,全村人均年收入不到3000元。

“那个时候真的很苦,面朝黄土背朝天,一年操劳,都换不成钱。”汪斯家说,自己家唯一值钱的就是几头猪。为了换钱,只能请小工背,除去开销,入不敷出。

2015年,巴东县妇幼保健院结对帮扶该村,并组建“尖刀班”驻村帮扶。

要致富,先修路。通过向上争取政策,土店子村已加宽、硬化公路4条共10千米;新修青庄线、胡庙线、将黄线三条公路9.5千米,贯通了组级公路和临近村的断头路;整修砂石路11千米;修建游步道670米。

让汪斯家心心念叨的路修好了,自己也符合易地搬迁政策,住进了集中安置点,儿媳每年来老家好几次。

土店子村是巴东县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的一个缩影。自全州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以来,巴东县农村公路建设总里程达7400公里,已硬化5200公里,行政村通达率达100%。

近年来,全县累计实施9处乡镇集镇水厂管网延伸、新建和改造中心骨干水厂21处、实施村内小型集中供水工程1396处、实施分散供水1.42万户,解决了40.48万人的饮水问题。同时,全县累计投入15.99亿元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全面消除了农村低电压问题。

能人回乡 新农村有新活力

在官渡口镇红花岭村,“90后”张君攸正在租赁的土地管理种植的热带水果。近两年,张君攸先后在官渡口镇红花岭村、西瀼口村建起了200亩的果园基地。

张君攸,2015年毕业,他本在深圳一家企业当会展设计策划师,每月工资1.2万元,年收入达10多万元。

“我们家乡农业太落后了,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亩收入才一两千元。”一次在广西玉林某农业园区学习技术时发现,该园区亩产值在1万多元,巨大的落差刺激到他。

他了解到,三峡库区蓄水量的提升改变了长江两岸的小气候,部分地区适宜种植亚热带水果。

当时,县委县政府落实国家相关政策,重点推进产业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张君攸利用这一机遇,流转土地,开始在家乡试种热带水果。经过努力,他种植的台湾桑葚、水果木瓜、百香果均试种成功,这让张君攸兴奋不已。

几经思量,2016年,他毅然辞去深圳的高薪工作,怀揣梦想回到家乡,开启自己的创业之路。

为了企业发展,张君攸向贫困户租种土地,又让他们在自己田里打工,得到双份收入,越来越多的贫困户和他签了合同。

如今,他除了精心培育亚热带水果,还在园内种植了具有观赏和药用价值的格桑花、硫磺菊等多个品种的花卉,开设真人版野战等户外游乐活动,打造现代旅游观光生态园。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统筹城乡规划,实施能人回乡、企业兴乡等工程,落实城乡一体的就业、户籍、教育和社会保障等制度,吸引一大批人才,各种特色专业合作社不断成立,提速农村经济转型升级。

信陵镇荷花村等安置点将土地整治等涉农资金与产业扶贫发展资金统筹,探索股份合作模式,通过收益分红和就近务工获得收入,稳定脱贫;茶店子镇楠柏生态野猪养殖基地、信陵镇土店子黑猪养殖基地,利用“公司+基地+合作社+贫困户”等模式,带动辐射周边乡镇易迁户发展特色养殖。

除此之外,全县围绕茶叶、柑橘、药材等传统主导产业,因地制宜发展种植业,建成了标准化茶叶基地15.3万亩、柑橘基地11.5万亩、药材基地23.8万亩、蔬菜基地30万亩。

易地搬迁 新农村成新家园

在信陵镇荷花村集中安置点,搬迁户向光莲正在招待左邻右舍。安置房内,大家一边观看阅兵式直播,一边感慨村里发生的巨大变化。

荷花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83户545人。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在集中安置点安置贫困户81户253人,向光莲就是其中之一。

搬到安置点,自己能做什么?又该如何生活?这是向光莲最关心的事情。

信陵镇党委政府早就规划妥当。村里发展离不开产业的输血功能,要致富,首先要有符合本地实际情况的产业。因为离县城较近,交通、气候有独特的优势,“尖刀班”和村支“两委”商量,决定发展种植业、养殖业、旅游业。

依托市场主体,由巴东县荷花农业机械专业合作社牵头联合安置点的易迁户,流转贫困户土地山林,建设一季一品农业生态采摘园;荷花村地势低平,雨水充沛,适合发展养殖业;附近无源洞景区离村较近,拟发展茶旅融合旅游基地。

易迁户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可以就近打工,挣取工资;可以加入合作社,参与分红;可以租种自己土地,获得租金。此外,政府服务部门整合各方资源,搭建社会扶贫平台,引导发展特色产业,解决贫困户发展内生动力不强等问题。

三大产业根据本地特色量身定制,可使当地81户易迁户获得“三金”(租金、股金、薪金),真正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如今,向光莲已经转型成为新时期的农民,她和其他人一样,将易迁点当作小区一样,遵守公约。易迁点人居环境大为改善。

“我们以前在乡旮旯里,现在我们通过易地搬迁,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房子,这就标志我们已经慢慢的富起来了,通过产业带动,我相信我们今后一定会富起来,更强起来的。”向光莲对未来信心满满。

易地扶贫搬迁,搬迁只是手段,脱贫才是目的。县委县政府因地制宜,做足绣花功夫,搞好产业配套建设,为搬迁群众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通过“易迁+特色产业”“易迁+电商”“易迁+车间”“易迁+生产资料”等“易迁+”模式,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

截至目前,全县三年共建337个集中安置点,安置9810户31289人,分散建房安置2181户7584人,进城进镇购房安置948户3971人,投亲靠友(含购闲置房)202户353人。累计搬迁入住38465人,累计拆旧7810户,累计复垦5236户。可配套猪圈安置点248个,可配套菜地安置点309个,安置点迁入地有主导产业328个。全县大型集中安置点已全部纳入社区管理,并遴选楼栋长协助日常管理。

(责任编辑:段磊)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