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看变化】广厦千万间 间间话变迁

云上巴东报道(融媒体记者 郑宸田智松) 住房问题,关系着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住有所居是基本的民生目标,对于世世代代居住在交通不便的大山里的群众来说,住上一间安全舒适、交通便利的房子,既是祖祖辈辈的梦想,更是摆脱贫困,步入新时代、享受新生活的必要保障。2019年,巴东用易地扶贫搬迁和危房改造两杆“如椽大笔”,写就了一份完美的答卷:投入资金近24亿元,建设337个集中安置点,完成易地扶贫搬迁40000余人,危房改造15398户,实现了让巴东人民住有所居的目标。

搬出大山沟,日子有奔头

小神农架村石东坡安置点

“搬出来日子好过咯,不比原来,搞到公路上都要个把小时。”2019年12月26日,家住沿渡河镇小神农架村石东坡安置点的高庆康一边用新买的电锯锯着柴火,一边高兴地同邻里们诉说易地搬迁之后的幸福生活。

而他口中的“原来”,则是指的搬迁之前的生活处境。高庆康今年57岁,祖祖辈辈居住在一个名叫“寨子河”的深山里,虽然有“河”的名头,却实实在在处在小神农架山势最为险要的地方。

小神农架村位于神农溪上游,山势险奇,水流清澈,被誉为“大自然的博物馆”。而居住在这如画美景里的村民却多以务农为生,因地势陡峭,耕地有限,他们要付出更多的艰辛耕耘才能有少量的收成。更为困难的是,村里山林多,平地少,山大而人稀,无法让散居的各家各户都能够通上公路。收成少,不通路,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居住在大山里的村民们深陷贫困的“泥沼”。

谈到曾经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困境,现居住在石东坡安置点的村民谭明华笑称自己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曾居住在小地名为瓦屋的高山上的谭明华,依靠种植玉米和养殖生猪维持生计,由于住房地处偏远,到最近的公路上也要走好几里的山路,尽管身患支气管炎,劳动能力有限,谭明华也不得不肩挑背扛,将家里产的玉米拉下山来卖,即便如此,挣来的钱也不够看病花。

搬迁入住到新房后,宽敞的大路通到家门口,门前菜地屋后茶山,家中亮堂用水管够,谭明华的生活阴霾尽扫,整天乐得合不拢嘴……

近年来,小神农架村一直着力于组织山里的村民搬迁到交通更为便利、地势更为平坦的地方,从贫困源头抓起,帮他们斩掉“穷根”,经过几年多的努力,各项扶贫政策落实落地,小神农架村新建了4个集中安置点,并通过集镇购房、县城安置等其他方式累计帮助78户农户263人搬出了大山,让他们住进了宽敞明亮、交通便利的新房子。因小神农架村盛产野茶,村里和湖北巴东正山堂茶业公司达成协议,村民们还可以应季采摘新鲜野茶卖给茶企,高峰期每天可以挣到800元,平均一户一年可以增收2万元。

“易迁+产业”,山外增收有路子

土店子村阳坡安置点前的产业田

2019年12月24日,巴东县将军山农牧开发有限公司的社员们正在为梨树“塑形”,在这些社员里,穿着鲜艳的周宗春老人格外引人注目。现年71岁的她是土店子村阳坡安置点上的住户,2018年,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周宗春和老伴儿告别了相守70余载的老屋,来到了阳坡安置点,并于同年入股了巴东县将军山农牧开发有限公司。

近年来,土店子村结合村里发展的小水果产业,创新实施“新型经营主体+贫困户+农户”模式,吸纳搬迁过来的贫困户加入巴东县将军山农牧开发有限公司,通过参与剪枝、除草、追肥等田间管护,一天可以挣100元,待果树挂果有收入后,贫困户和公司按照3:7的比例分成,有效帮助安置点居民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目标。

“以前出去不方便嘛,但是想着搬过来了之后靠什么吃饭,又有点犹豫,过来了发现村里搞产业,我们打点零工还能入股,相当轻松,果树有了收成,一年还能多几万块钱。”合作社并没有强制要求工作时间,周宗春和老伴儿一有空闲,便轮流下地参与管护,一年仅此一项便可增收7000元。

易地搬迁,产业先行。巴东立足县情,探索循环养殖、融入板块基地、依托主导产业、龙头企业带动等方式,制定切实可行的产业发展方案,实行远景规划与近期措施相结合的办法,建成了标准化茶叶基地15.31万亩、柑橘基地13.5万亩,新增木瓜、独活、玄参等道地药材基地1.58万亩,示范管护中药材1.2万亩,种植蔬菜30万亩、烟叶4.43万亩,有效带动了易迁安置群众脱贫致富。

从小龙到“小区”,从山上到山下

巴东生态经济园易迁安置小区

“这哪里是安置点,简直是小区,还是高档小区!我现在还能在家门口上班,以前真的没法比。”尽管已搬迁入住巴东生态经济园易迁安置点快2个月,溪丘湾乡小龙村村民陈平还是难掩内心的激动。两个月前,陈平和全村170户568名村民一道,搬进了巴东生态经济园易迁安置点,之后,他又被聘用为安置点的公共秩序管理员,每月能够增收1800元。

近年来,巴东开设乡村公路养护、养老护理等扶贫专岗2338个,促进易迁安置点的贫困人员就业,让部分贫困户增加收入的同时,有效增加共建共享的参与感和归属感。

而谈到新旧变化,陈平则表示,这种前后的对比是多方面的。陈平常年患有类风湿等慢性疾病,妻子杨荣也一直被甲状腺疾病和胃病困扰,夫妇俩被病痛折磨多年,却苦于交通问题,外出看病十分不便,除了本已经让一家人捉襟见肘的医药费,每次还得多花好几百的车费,这让陈平一度对生活失去信心。

“现在出门看病极方便,药店就在门口,去医院坐车就十几分钟。”这种情况,早在陈平乘车和乡亲们一道前往安置点拿钥匙的时候就已经预想到,现在终于变成了现实。看到整齐划一的小洋楼成列排开,单元楼公寓式的布局,宽阔的活动场地和绿化……这一切无一不让小龙村村民们赞叹。截至目前,巴东共建成安置房12739套,建筑面积102.8万平方米,完成安置区道路建设108.4千米,配套管网687千米,污水处理设施606个,垃圾处理设施225个。

除了配齐配套设施,巴东各个易迁安置点还在丰富搬迁户们业余精神文化生活上下功夫,组织有意愿、有能力的老百姓跳广场舞,排练舞剧等,也让祖祖辈辈生活在大山里的人们,畅享一番新时代新生活。

晴帆园里的四世同堂

“过段时间就去买张新床,再就是给客厅里安个窗帘。女儿现在参加工作了,也能挣钱了,以后手头也会宽裕些,我们这个家会越来越好。”今年10月,官渡口镇韦家荒村5组贫困户向秀珊高高兴兴地搬进了位于官渡口镇五里堆社区冯家湾晴帆园易迁安置小区的新房子。老人一家3口,因为老家条件实在太差,女儿出生后,为了方便女儿读书,20多年来一家人一直在集镇租房生活。

现在已经长大成人的女儿独自一人在外务工,向秀珊老两口便把出租房里的旧家具全部搬进了新家,虽然暂时因为经济条件有限,房间里没有像样的家具和摆设,但向秀珊说,这已经是他做梦都没有想到的事情。

2018年6月,巴东县投资1.7亿元,在官渡口镇五里堆社区冯家湾建设全县人口规模最大的易迁集中安置点——晴帆园易迁安置小区,建设用地面积63407平方米(约95亩),建筑面积约7万平方米,规划41栋住宅建筑,共安置贫困户776户2590人。

2000多人住进了小区,管理就要跟上。下一步,官渡口镇计划成立晴帆园社区,社区班子由易迁户选举产生,并配备“尖刀班”成员,方便统一集中管理,镇党委政府指派管片领导,负责该社区的管理和建设;各楼栋分别选出一名楼长,负责对该楼栋内的公共环境卫生、水电、综治、安全等问题的监督和情况上报,及时化解矛盾纠纷,配合社区进行管理。社区成立后还会制定“社区公民公约”,易迁户自觉遵守并相互监督。

晴帆园一隅

同时,按照易迁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总体思路,官渡口镇对易迁户生产生活提前谋划、科学布局,2017年在红花岭京援创业扶贫园建立11栋厂房,建筑面积2400多平方米,成功引进了武汉剑峰实业、铭金工贸、福建省正山堂茶业、维洁纸业、金意塑料、硒海堂茶叶等企业,可提供1000多个就业岗位,人均月收入1500元至3500元不等,真正确保易迁户长期稳定脱贫。

据统计,巴东具有劳动能力搬迁群众25020人,经过宣传发动、技能培训和政府牵线搭桥,现已身在农业生产的田间地头、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工厂车间等各行各业的生产一线,此外,依托劳务输出等其他途径,目前实现了每户有劳动能力搬迁户至少一人稳定就业的目标。

危房不再危,明天不再愁

“如果没有这个危房改造政策,日子真不知道该怎么过了。”家住绿葱坡镇刘家荒村1组的村民李宗能回忆起以前的绝望处境,不禁老泪纵横。

说起李宗能的老屋,村里的百姓都连连摇头,有的村民甚至还告诫孩子“不要去李爷爷家附近玩,怕屋子垮了”。这栋土木结构的二层老屋,因年久失修,一直破洞百出,本来依靠家里3亩薄田和打零工就难以维持生计,老伴儿又在此时被诊断为乳腺癌,看病治疗的费用掏空了本就风雨飘摇的家庭,虽然房子眼看摇摇欲坠,但李宗能实在掏不出钱来整修,只好用树皮做瓦,勉强支撑着过日子。

2017年,刘家荒村“两委”开展逐户危房鉴定工作,李宗能家的房子被认定为C级危房。“必须马上给老李把房子的问题解决了!”在班子会上,村委会主任李宗平斩钉截铁地表了态,考虑到李宗能家的境遇,让他住上安全的房子,是帮扶他脱离贫困、重燃生活希望的首要任务。

在确定帮扶政策之后,村“两委”协调危房改造资金7500元,用于李宗能家房子的改造和修缮工作,仅一个月时间,李宗能的房子换上货真价实的瓦片,墙体开裂的地方被补救平整,墙里墙外粉刷一新,与周围田园美景相映成一幅美丽的山村画卷。住房安全了,李宗能对生活的希望也被重新唤醒。

“我以前的房子是个茅草屋,穿眼漏洞的,还在滑坡体上,我自己也没有经济能力去修,感谢国家好政策,把我搬出来还给我起了新房子。”今年,沿渡河镇汗石村年过六旬的老汉李道盔从住了半辈子的老屋搬了出来,住进了临近公路和村卫生室的新房子,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李老汉是村里的五保户,常年鳏居在家,因为年老多病,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日子过得十分艰难,更为雪上加霜的是,自己唯一的一所房子也渐渐支撑不住,墙体撑开了一道道裂缝,屋顶也遭风蚀,四处漏雨,李老汉只能通过在破洞处堆盖茅草来解一时之围,但随着年老体衰,这个活也干不动了。

正在无计可施的时候,村支“两委”和驻村“尖刀班”了解到李老汉家的情况,主动登门给他做思想工作,劝他搬离老屋,并争取危房改造资金3万元,在该村村委会旁新建了40平方米的砖瓦结构房子。不久,李老汉搬到了新住处。如今,在村干部们的帮助下,李老汉在自家后院开辟了一片菜地,还养上了两头生猪,彻底告别了“吃了上顿没下顿,过了今天愁明天”的日子。

危房改造改出山乡新画卷

“想方设法为老百姓解决住房问题是我们的应尽之责,尤其是自筹资金和劳力弱的弱势群体,更需要我们用足用活政策,去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县住建局局长田奇表示,实施危房改造,确保“危房不住人,人不住危房”,是实现脱贫攻坚“两不愁三保障”的重要举措之一。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巴东各个部门前后经过多次磋商谋划,强化协作联动,形成坚强可靠的工作合力,通过上千名基层干部逐户逐房地走访核查情况,建立工作台账,确定每家每户适用的危房改造政策,并第一时间启动实施改造工程。

截至2019年12月10日,巴东已完成四类重点对象9716户、非四类重点对象5682户的危房改造竣工验收和资金兑付,达到开工率、竣工率、验收率、录入率和拨付率“五个百分之百”,基本实现了“危房不住人,人不住危房”的目标。

易地扶贫搬迁,迁出幸福,迁出便捷,迁出新生活;危房改造,改出安全,改出美丽,改出新希望。巴东,正处在脱贫攻坚决战决胜的历史时刻,一栋栋拔地而起的高楼,一处处和谐温馨的安置点,“广厦千万间”,每一栋每一间都兑现着让全体巴东人民“住有所居”的诺言,护航巴东人民昂首阔步步入新时代。


(作者:云上巴东)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