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刀班的故事】石包子村:清泉“石”上流 路畅百姓富

2月4日清晨,长江南岸的巴东县官渡口镇石包子村,冬雾绕梁、寒气漫山。农家主妇赵世春拧开水龙头,淘米、洗菜,望着从水管里流出的清凉水花,她真不敢相信“吃水只要动动手”了。

两年前,作为农家主妇的赵世春每天一半的时间花在“挑水”上,往往是淘米水洗菜,洗菜水煮猪食,每挑回家的一缸水,总是想着怎样才能“物尽其用”。

“原来没水的时候真的是苦,要么自己家打水井,要么就等天河水。”赵世春回忆,当初嫁给石包子村村民佘景茂时,家中最显眼的家当是扁担、水桶、石头水缸。新婚刚过,丈夫下地种田,赵世春跟着邻里大姐大嫂下山挑水,走5公里山路来到一口水井边,排队等着舀水。有时水井见底了,再翻山越岭找水,直到装满两只木桶。

“挑水吃”成了习惯,赵世春和乡亲们已认命,但怕“吃水苦”像魔咒一样戴在子孙辈头上。

2018年,赵世春54岁。那年,县交通运输局驻村扶贫工作队、村“两委”共同做出一个决定:从江南的巴东自来水公司取水,借助三级泵站提水到石包子,克服村内没有水源的难题。“我们当初进村之后,看到老百姓吃水特别困难,就想着第一要务就是解决安全饮水问题,为此我们积极与相关部门协调,筹措资金160余万元,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终于彻底解决了村民安全饮水这个难题。”县交通运输局驻村扶贫工作队第一书记郑开顺说。

一管清水从巴东自来水公司水厂出发,在红花岭、陈家湾、任家湾三级泵站的提水接力下,垂直爬升500米,历经11公里管线,在石包子村高处的蓄水池集中,再进入400余农户家中。

村支书雷泽林把“三级提水”比作“自来水坐电梯”。可问题来了,每日提水量大小由谁来控制?泵站电费抬升了水价咋办?顿时,似乎近了的“引水梦”又远了。谁来管,镇政府引进巴东县清源农村供水公司,提水、维修、收费服务一条龙;如何压低水价,村里每年从200千瓦村级光伏扶贫电站收益中拿出4万元,补贴引水电耗成本,让老百姓享有最低、最实惠的水价。

如今,望着墙角那口老水缸和磨得发亮的扁担,已经挑了30多年水的赵世春说:“这辈子最开心的就是不用再挑水了,家里有了随时可用的自来水,真的太方便了。”

和赵世春一样开心的还有村里79岁的老人史维龙,他的最开心来源于家门口的断头路通了。“原来这个路就只修到我家门口,往下就成了断头路,出一趟门,还要到别人家门口刮脚上的泥巴。”史维龙说:“老话说,要想富先修路,路都不好,老百姓怎么能富?”

两年多来,县交通运输局驻村尖刀班发挥自身优势,共完成组级公路路面硬化15公里,基本实现水泥路组组通,全村水泥路覆盖率达到90%,入户率达到90%以上;新修断头路、入户路路基1.5公里,基本实现路基户户通;新修进村主线简易会车坝20个,有效解决进村道路通而不畅、安全隐患大的难题。

“现在车子能开到我屋里院子,拖货的车来了也不堵了,我们的日子也有盼头了。”史维龙笑着说,自从门口通了车,他们到镇上的路也近了两公里,“老都老了,还能走上水泥路,没白活。”

水通了,路畅了,村里产业如何发展又成了难题。全村辖14个村民小组497户共计1407人,其中就有三分之一的村民在外务工,村里留守的多是老弱妇孺,又以种植土豆、玉米等粮食作物为主。

没有基础,没有劳力,如何充分利用现有条件让老百姓增收致富,县交通运输局驻村扶贫工作队请来专家对当地气候、土壤以及现有条件进行分析,再通过专家论证,前期发展了1258亩银杏树,今年又发展了1000亩皱皮木瓜。“我们已经与野三关镇的银杏和木瓜的产业合作社建立联系,等村里的木瓜成熟,他们就来收购,这样老百姓就能切实看到收益了。”郑开顺对于未来产业发展,充满信心。

立春时节,新种植的木瓜树已经吐露新芽,石包子村也正迎着乡村振兴的春风,在驻村“尖刀班”和村支“两委”的共同带领下,迈步走在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

(云上巴东记者 高炜 责任编辑 黄华  审核人  邓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