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东:非遗文化代代传(图)

排练堂戏《山伯访友》

       “演丑角就要丑到位,要丑到哭,像这句七句半,要这么唱:今日打扮不一般……”5月2日,在巴东县沿渡河镇堂戏传承保护基地,5名小学生在利用“五一”假期排练堂戏《山伯访友》,幽默的唱词、明快的唱腔,赢得了满堂喝彩和好评。一曲演唱完后,恩施州民间艺术大师曹祖兵立即对丑角的唱腔、动作进行指导。

       堂戏,因早期多在堂屋演出而得名,在巴东县有300多年的历史,巴东堂戏是恩施州五大剧种之一,已被列入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世纪80年代以来,《山伯访友》《送寒衣》等折子戏和唱段,深受百姓喜爱。

       为将堂戏这一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文艺传承下去,沿渡河组织成立了堂戏民间艺术团,除搜集整理了传统剧目外,还结合惠农政策、当地的新人新事等编写新剧目;同时,还聘请了该镇州级民间艺术大师培训学员,曹祖兵就是其中一名。

       “我从18岁就拜师李又海学丑角,从事这个行业一晃就是40多年。”谈起从业经历,曹祖兵介绍说,他自小在神农溪岸边长大,薅草锣鼓、堂戏、皮影戏是他儿时最深的记忆,作为恩施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巴东堂戏”代表性传承人,他如今最大的期望就是将这门艺术传承下去。

       为此,2011年7月以来,曹祖兵组织堂戏演出队8个,皮影戏演出队10个,建立由10人组成的长江峡江号子队伍。由于演出没有固定收入、部分老艺人离世等原因,曹祖兵刚迈出第一步就遭“当头棒”,他开始四处招揽表演人才组建演出班子,从唱、做、念、打入手,相互磨合,那时候常常因为一句腔调、一个动作讨论到深夜。克服重重困难后,当堂戏《山伯访友》首次登上舞台时,村民直呼“过瘾”,曹祖兵对堂戏表演的激情越来越高。

        “在香港演出,堂戏获得集体最佳优秀奖,在北京获第十七届中国文化艺术交流大赛集体银奖……”曹祖兵一边介绍,一边掰起手指数起来。多年来,曹祖兵和艺术团不仅将堂戏送进农家,还多次前往北京、香港等地演出,让堂戏这一艺术形式被更多人熟知。

       “我们镇虽然有50多个传承人,基本上都是50岁以上,随着一部分老艺人相继离世,有些绝活或技巧也未得到继承,沿渡河镇非遗传承出现青黄不接,年龄严重断层。”谈到堂戏面临的困境,曹祖兵一脸担忧。

曹祖兵(右)对邓力歌的唱腔进行指导

       戏音袅袅,代代传唱。为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让传承不断层,让优秀传统文化真正“活起来”,沿渡河综艺堂戏艺术团在巴东县文旅局、巴东县文化馆的支持下,免费开办“堂戏培训班”,力促非物质文化遗产巴东堂戏进校园、进社区、进景区等活动,让更多年轻人近距离了解非遗文化、爱上非遗文化。

       随着“堂戏培训班”开班后,越来越多的学生喜欢上堂戏。如今,每到周末或节假日,曹祖兵和大伙儿除了日常排练,还要给学生们上课。从早上八点半授课,一般到下午五点左右才结束。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学习,孩子们已经能够将堂戏经典剧目《山伯访友》全程表演下来。

       邓力歌是沿渡河民族小学五年级学生,他在《山伯访友》中扮演丑角。“最开始学的时候觉得有点难,老师们很耐心地教我们,给我们讲解堂戏的来历以及剧本角色的含义,慢慢地融入角色了,就喜欢上了堂戏表演,学起来也觉得更容易了。”邓力歌说道。

       “我觉得堂戏是我们当地的一块艺术瑰宝,艺术要从娃娃抓起。”邓力歌的母亲李正容介绍说,正是由于老师都是当地的艺术大师,她很乐意将孩子送去学堂戏。

       “守护文化之根、延续文化血脉,就要从娃娃抓起,今年就培训了12名学生,随着一批又一批的学生走出去,我们非遗文化一定会一代接着一代传承下去的。”曹祖兵说,虽然自己马上就要退休,但他还是不遗余力的继续传承非遗文化。

       “沿渡河还将继续开展好非遗文化送戏下乡活动,通过开展非遗文化进校园、进景区、进社区活动,激发人民对非遗文化的爱好,吸引一批爱好者,培养一批传承人;持续开展好非遗文化培训工作,让非遗传承人‘手把手’教年轻人,传承技艺,壮大人才队伍。”沿渡河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主任李才文介绍道。

邓力歌正在学习乐器

(云上巴东记者  谭元敏 责任编辑 严玉玲  审核人  赵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