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过“跟头”心更坚 一名退伍老兵的滋味创业路

记者 谭平 通讯员 李先忠

  “争取3年后,年收入突破10万元!”4月7日,63岁的向群透露心中的“小目标”时,信心十足。

  向群是名退伍军人,家住巴东县信陵镇土店子村。多年来,他克服腿脚不便、经验不足等困难,不等不靠,自力更生,痴情葡萄种植,用汗水浇灌着自己的创业梦。

  初见向群,老人精神矍铄,打扮很有军人情结:军衣军帽,扣着风纪扣,显得朴素庄重。他曾有5年的军旅生涯,1978年3月转业回村。之后,跑起了运输,靠着自己的踏实和勤奋,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然而,2005年的一场车祸,彻底改变了他的生活。“当时右臂三处粉碎性骨折,右腿粉碎性骨折,到现在大腿还钉着钢钉。”向群回忆道,受伤后他整整躺了三个月,从此便不能再进行重体力劳动。

  一方面要供子女上大学,另一方面要支付大量医药费,向群一家陷入了十分窘迫的境地。可他没有心灰意冷,靠着军旅生涯锻炼出的坚强意志,一直琢磨着别的出路。2008年,向群身体慢慢恢复,经过深思熟虑,找亲戚朋友凑了3000元本钱,购置葡萄种苗,走上种植绿色无公害葡萄的创业之路。

  创业的道路是艰辛的。在向群眼里,本以为葡萄种植没多少技术含量,但一开始他就吃尽了苦头。“开始以为立好水泥桩,搭个架子就能种好葡萄。但结果种出来的葡萄不好看也不好吃,根本赚不到什么钱。”因为没有经验,几年过去了,葡萄挂果稀疏,叶子也长出了黑斑。此时,向群意识到,自己虽然当了大半辈子农民,但种葡萄还是门外汉,要想提高产量和品质,光靠吃苦还不行,必须学好技术。

  他辗转向众多种植户请教,并自费到建始花坪学习关口葡萄的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聘请技术员到家现场指导。关口葡萄的套袋技术及品牌包装,对他触动很大,经过不断钻研、改进,成功的套袋种植技术成了向群的“独门秘籍”,种出来的葡萄既好看,口感又好。并且种植过程中,向群坚持不使用激素和农药。多少次,厂家代表们为他推荐农药、激素,甚至免费送一批试用,他死活都不肯接受。

  “我要种的是不沾农药、无公害的葡萄!”向群斩钉截铁地说。

  如今,向群已经着手打造自己的庄园品牌,投资3万元在房前搭建钢构葡萄架,开始试行大棚种植。一眼望去,白色大棚如双翼展开,一排连着一排。大棚下面,是一株株生机勃勃的葡萄树,枝条上的片片嫩芽,孕育着丰收的希望。

  不仅如此,向群还注册了绿玫瑰葡萄商标,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带领周边农户一起发家致富。目前,他的葡萄产业效益初显,每年销售额一万多元。另外,向群还栽种了3000株红豆杉树苗,500株井冈山红杜鹃,300株八角树,2亩白桃和空心李。

  “我对自己的目标充满信心,今后的产业一定会越搞越好。”看着自己的产业基地,向群掩饰不的一脸喜悦之情。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