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医刘佐银:三代人的健康守护者

 

 

巴东网络电视消息(一周播报):水布垭镇鞍场村位于清江以南,海拔1300多米,上世纪80年代,这里的交通和通讯都十分不便,被当地人称为巴东的拉萨。因为条件艰苦,村民身体有什么不适,看病就成了一大难题,常常需要跋涉数百里山路。而这一切,都在村医刘佐银来了之后得到好转。

经过多年风霜的侵袭,身材高大威猛的刘佐银,皮肤已是黝黑粗糙,满脸褶皱。倘若不知道他的职业,多半会以为他是一位长期在田野里耕作的村民。

刘佐银出生在水布垭镇杨家垭村3组的一个普通农户家里,他从小的梦想就是治病救人,医学院毕业后,他志愿回到家乡,当起了一名乡村医生。1984年,他被调到家乡临近的鞍场村。

鞍场村乡村医生 刘佐银:鞍场村这个地方,是水布垭镇比较边远的地区,山大人稀,交通不便的地方,所以老百姓一般到外地去治病都不方便,一些常见病,多发病,都要在村卫生室来治疗。

鞍场村分散居住着235户859位村民。这里山大人稀,到最远的住户要走三四十公里的山路。刚来村里的时候,什么药品、药具都得靠背。有时候天还没亮,刘佐银就开始了一天的工作,越过几座山,才能到达病人家里。

鞍场村村民 李长梅:你看我们这边的山,这些地方都是我们这个村,要从那个河底向上爬,他从来不叫苦。

鞍场村乡村医生 刘佐银:除了慢性病,自己能走来看病的就来卫生室,都还是体会我老了,有少数老了的人,小儿背不来的,交通不方便的,我还是要去。

胡明菊今年62岁,是鞍场村四组村民,她家离村卫生室的距离比较远。最近因为身体不适,在床上躺了好几天。刘佐银走了2公里多山路,专程为她看病。

鞍场村四组村民 胡明菊:刘医生是好医生,不管好远,他都去,一喊就能到。

现在,鞍场村通了公路,交通便利了许多。再加上自己年纪也大了,所以在村卫生室为村民诊病的时间就多一些。在刘佐银那20平米的诊疗室里,挤满了前来看病的群众,有时候因为有急诊,他连吃饭都顾不上。

鞍场村村民 李长梅:晚上,你就给他打电话说好什么时候来,你喊他,他和平时一样的服务,如果走不得的人,那他包一提,就到你那里去,甚至有时候,一天只吃一餐饭,有时候一天一餐饭都不吃,他对我们老百姓服务就是有这么周到。

鞍场村乡村医生 刘佐银:有时候四五点,病人走了,我才有时间做饭,因为我在那个楼上做饭,等在下面一会儿,上去看,它不是糊了,就是没有用了,干脆等病人走光了,再才能做饭吃。

不能按时吃饭已成了常态。因为离家太远,回去一趟要两个多小时,刘佐银干脆不回家。没有周末,没有节假日,几次急诊,连大年三十他都不能回家和家人团年。村民们一旦生病,首先想到找刘佐银帮忙。在这33年行医日子里,刘佐银的敬业和热心,让村民们感动。

鞍场村三组村民 段昌松:尤其是他来的当年,我给别人建房,摔成脑震荡,晕死28个小时,经过他的精心治疗,把我救过来之后,我又才在杨柳池,杨家垭医院进行治疗,他救了我一条小小的生命。

像这样的行医经历,对刘佐银来说可谓数不胜数。无论村民有什么需求,只要做得到,他一定会尽全力为村民服务,也正是他这样无怨无悔,无私的付出,获得了全村人的认可。

鞍场村三组村民 段昌松:在处人、处事的情况下,他平易近人,不分穷富,半夜时候来,叫他帮忙治病,从不叫苦,从不嫌累,而且连长阳、五峰的人都到这里来,受到他的关爱和医疗。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就连刘佐银自己也说不清曾经走过多远的路,翻过多少座山。如今,刘佐银在鞍场村服务了三代人,现在还在为孙儿们做预防、治疗。

鞍场村三组村民 段昌松:惟愿他在鞍场还待十年,如果说他年迈,要调走,鞍场人民还是有一个最大的思想负担。

鞍场村乡村医生 刘佐银:现在,人老了,只要群众需要,还是坚持到最后一口气。我们能够为老百姓做一点好事,我们还是尽量的发余光和余热。

33年的寒来暑往,刘佐银在平凡的岗位上无私奉献着,为的就是不辜负肩上那份责任,不辜负乡亲们心中的那份盼望。如今已是67岁高龄的刘佐银,身体每况愈下,但是他常说,“只要老百姓不嫌弃,我就继续在这里做下去!”,可是他也经常思考,自己已经年纪大了,如果说哪天自己不能再行医了,有没有人愿意来到这个偏远的山村,继续服务这里的村民呢?

(记者:焦国斌 责任编辑:谭雪梅)

(作者:巴东电视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