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谭 黎
在90多年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创造了独特的红色文化。红色代表着希望、胜利、创造、勤劳、勇敢、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怕流血牺牲等,是中国共产党价值追求和中华民族精神内涵最生动的象征。
集“老、少、边、穷、库”于一体的巴东县,出路在何方?县委、县政府经过再三论证:旅游,才是巴东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养在深闺的巴东,境内奇山秀水比比皆是,而红色文化更是“一枝独秀”,底蕴深厚的它,不仅是辛亥革命首义元勋邓玉麟将军的故里,贺龙元帅亦曾九次转战巴东,“共和国第一烈士”段德昌也捐躯在巴东的金果坪乡……如何让“它”出“墙”来,县委书记单艳平强调:必须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
“红色”课堂惹人往
绝壁天河
在巴东县磨刀河大峽谷中,有一条人工开凿的水渠日夜流淌。这条犹如挂在绝壁上的“天河”,被人们称为鄂西深山中的“红旗渠”。现如今,这条“绝壁天河”火遍大江南北,秀丽险峻的自然风光和前辈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精神吸引着一波又一波的游客从四面八方赶来徒步体验,一批又一批的党员自觉来到这里接受思想洗礼。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巴山儿女历时11年,在没有任何机械设备的情况下,凭借双手双脚,用青春、汗水和鲜血,在海拔1100米的悬崖绝壁上凿出了这条28公里长的引水渠,起自水流坪,途经水布垭、清太坪的10多个村庄的红旗渠,至今清流涓涓,灌溉、饮用、发电,滋养沿线村落,受益人口达20000多人。
2012年,省旅游委到清太坪镇开展“三万”活动,发现了这条灌渠。“富”在深山有远亲!沉寂近50年的绝壁天河重新回归人们的视野,新华社等主流媒体云集巴东,许多战天斗地、可歌可泣、脍炙人口的故事慢慢流传开来。
4月29日,清太坪镇“绝壁天河”景点“资深导游”谭祖顺为该镇业余导游们讲授导游流程、导游细节,并分享自己的经验。近几年来,前来接受党性教育的党员干部和旅游观光的省内外游客不计其数。过程中,先后多次参与水渠建设的七旬老人谭祖顺主动承担起了导游解说的工作。截至目前,老人先后接待团体和个人200余次,共计4万余人次。
为适应该镇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唱响清太旅游名片,逐步将“绝壁天河”打造成全州的“红色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基地”。该镇从政府机关和镇直部门抽调热爱导游工作、具有导游素养的10多名年轻人,作为景点业余导游,培养清太旅游宣传推介的生力军。
目前,巴东县正在着手部署与“红旗渠”相关、相连、相近的千年古银杏树群落、三里城施宜古道和佘氏婆婆墓等自然风景点的捆绑推介,打造真正有影响力的绝壁天河景区。同时,组织力量将“红旗渠” 进行抢救性的保护和开发,深入挖掘“绝壁天河”精神,发掘典型人物与事迹,落实安全防范措施、设置危险路段安全警示牌,建成全县党员干部思想教育和改造基地。
“红色”经典显传奇
红三军烈士陵园
这座革命遗址博物馆坐落在金果坪乡江家村。穿行于每一座遗址间,耳边会回响起战争的号角,眼前会浮现一幅幅壮烈的战争画面。
与建始官店、鹤峰邬阳等地接壤的金果坪,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境内气候温暖湿润,物产丰饶,战略补给充足;群峰延绵,山多水重,适宜隐蔽,易守难攻。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贺龙元帅曾率部五次屯兵于金果坪乡,打土豪、分田地,播撒革命火种。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创始人之一、著名军事家、共和国第一号烈士段德昌将军就殉难于此。在革命战争年代,有500多名志士投身革命事业,有100余名献出了宝贵的生命。1933年,红三军军部迁至金果坪乡江家村,金果坪成为湘鄂边革命活动中心。
岁月有痕,留下了红三军军部旧址、红三军枪炮局、贺龙旧居、花园包古战场、红军洞、红军标语等一批珍贵的革命遗址。建国后,这里修建了红三军烈士陵园、段德昌烈士墓,修复万人坑旧址,并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
4月5日,金果坪乡政府机关党支部组织乡内100多名党员来到在红三军革命烈士陵园,开展“缅怀革命先烈、坚定理想信念”主题党日活动,传承烈士们舍生取义的奉献精神和奋勇争先的革命情怀。
革命烈士纪念碑前,党员们佩戴党徽,扛着鲜艳的红旗,抬着花圈,向先烈敬献花圈、默哀悼念。庄严肃穆的气氛中,所有党员面对鲜艳的党旗和党徽,庄严地举起右手,重温入党誓词,诵读党章,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退休老干部、老党员陈千喜还现场讲述红三军在金果坪革命的斗争史和贺龙、段德昌等先辈投身革命、奋勇战斗、不畏牺牲的感人事迹。
如今,每逢清明和党的生日,都会有一批又一批的人,来到这里缅怀烈士。那片天、那座山、那方水,让人们感受到遥远的历史在顷刻间又被拉近,当年意气风发的英烈们早已逝去,但他们撒播下的精神火种,却改变了历史,改变了世界,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
辉煌的历史虽然是一笔宝贵财富,但它毕竟成为过去。今天的巴东,正利用自己的红色文化和自然风光,打造旅游“新亮点”。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