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风采】邓毅:幕后“编剧”执导文化大戏

记者 荣丹

  “文化巴东”的轮廓日渐清晰,简单的四个字却是由无数的文化碎片堆砌而成,是对文学的爱好、对文艺工作的坚持和拓展,才让这座巴东小城变得有内涵、有底蕴。

  这便是“文化巴东”的幕后“编剧”——邓毅,让我们去探访一下这位文人墨客。

笔下生花  “神农溪”跃然纸上

  步入教师讲台的邓毅,闲暇时光总能静下心来抒写内心的感触,越来越多的作品被刊登并被人熟知。1993年以来,在发表的百余万字的作品中,他始终以饱含深情的笔触,抒写着巴东的灿烂文化:以撒叶儿嗬为题材的中篇小说《舞者》夺得恩施州清江文学奖大奖;以哭嫁歌为题材的《我们的爱情》刊发《长江文艺》;以现代文明进程中农村文化变革为主旨的《仪式的完成》被译成多种文字转载至《文学译林》上……

  2007年底,根据巴东创建文化大县的总体部署,邓毅作为特殊人才被调至巴东县文化馆,使他成为一名专业的文化工作者。当月,他就开始筹备创建《神农溪》文艺季刊。然而事情远非他想象的那样顺利。受网络影视等快餐文化的冲击,潜心从事文学创作人才很少,组稿十分困难,但他并没有放弃,开始四处约稿,邀约名家、邀约本地作者写巴东。在他的艰辛努力下,第一期稿件终于组稿完成。一经面世便百般宠爱,好评不断。

  如今,这个精心呵护的“小孩”已经十岁了。十年的时间,邓毅一刻也没放松,多次走访约稿当地文学爱好者,一个人负责该刊物的组稿、编审、送印、校对、分发等工作。始终如一的坚持也让我们看到了成绩,2012年《神农溪》在全省共325家期刊参与的评选中,以第八名的成绩荣获“湖北省优秀文艺期刊”的称号,这便是最好的鼓励。

  “现在的邮箱每天大约有10份外来稿件,《神农溪》在业内被认可”,邓毅满意的笑容堆满了脸颊。

思虑恂达  文艺协会大放异彩

  区别于文学创作,文联工作亟待创新,在突破瓶颈智慧发力。2008年,阔别24年的第二次文联代表大会重新启动,原以为冷清的会场却被挤得水泄不通,这让刚刚接手文联工作的邓毅感受到了文艺工作的温暖,坚定了文联工作的信心。

  “文艺协会是文联工作最根本的力量,他们活跃在各个行业分享着不一样的文化生活”。原来相对松散的文艺爱好者逐步规范为11个文艺家协会,文联工作的体制机制理顺为“一盘棋”。每一个协会都组织了换届选举,重新确定了协会的组织领导机构。

  同时,新发展了一大批会员加入到各协会,使各文艺家协会真正起到了团结文艺人和规范开展文艺活动的作用。

  摄影家协会的成员们用手中的“长枪短炮”蹲守在大面山巫峡云巅捕捉云海、晚霞、日出和红叶美景;在铁厂荒偶遇“花海”,用照片分享美景,开启了旅游新篇章;书画家协会“走出去、请进来”,开展各种书画联展,引来市民一片赞誉……为“文化巴东”起到了很好的助推作用。

鞭辟入里  文化巴东声名鹊起

  “今天,无论是超越生死的撒叶儿嗬,还是高亢激昂、团结合一的纤夫号子、石工号子等巴东民间文化遗产,都能给人一种荡气回肠,拼搏向上的无限动力。这也是‘干净自强’巴东精神的历史文化内涵。”短短的几行字却道出了巴东文化之魂,也花费了邓毅大量的时间钻研其中。

  2009年至2012年,巴东县连续举办了四届“中国纤夫文化旅游节”,这是全面对外推介巴东文化旅游的盛会。其中,邓毅参与组织了“纤夫文化论坛”这一重要版块。

  在活动筹备过程中,邓毅联系国内外专家学者,同他们一次次深入神农溪流域,深入纤夫家中,实地调查研究,他多方咨询,认真请教,精心策划,细心阅读来自全国各地专家学者的学术稿件,充分领略纤夫文化,最终形成了“团结协作、拼搏进取”的纤夫精神。

  然而,文化的探索从未止步。邓毅目前也正在致力于巴东水布垭创建“中国廪君文化之乡”的申报工作。在他看来,“战天斗地、自强不息、刚柔并济、实干创造、热情好客”的廪君文化同样是文化巴东的重要名片。这一笔浓墨淡彩,势必让文化巴东更立体。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