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四十年】耕耘40年 巴东茶叶到茶业蝶变的绿色注脚

记者 付瑞勇  焦国斌

长江浩荡,巫峡巍峨。茶,一颗绿色明星闪耀巴东璀璨的历史星河。

神农氏采药尝百草发现神奇茶叶,廪君巴人定居三里城以盐茶渔为生,寇准任巴东知县劝农稼穑广植茶,茶圣陆羽著作《茶经》吟赋巴东茶……巴东茶业历史文脉朝代传承。清末、民国时期、抗战时期连年战争,茶业辗转进入发展的低谷。

40年前,改革开放春雷响彻巴山,沉睡300年的巴东茶业苏醒复兴;28年前,科技兴茶浪潮席卷茶园茶山,茶业从粗放到集约逆转;4年前,系列茶政策、茶产业链、茶节庆活动打造茶业引擎,茶业成为拉动“三农”的一驾马车。

40年风云变幻,40年茶园耕耘,一代接一代,巴东专注做一件事:弄潮市场经济,振兴巴东茶。从茶叶到茶业的蝶变,这是巴东改革开放全景的生动绿色注脚。

从荒山栽茶到良田种茶背后的改革密码

巴东,是神农氏发现茶叶的地方。“巴东茶文化的发展史,几乎就是中华民族的发展史。”自神农炎帝、秦汉、唐宋、明清、民国时期至新中国,巴东茶业在兴衰更替中走过5000年。1978年,改革开放政策成了分水岭。

1950年,全县产茶50吨,这是建国初“襁褓”中的巴东茶业,当时的巴东县政府发动农民垦复荒芜茶园和用直播法扩大茶园。1966年,巴东县组织赴英山学习社队办茶场的经验,在溪丘湾垦荒造梯田,推广茶树上山坡,办起全县第一个茶场——春光茶场。

一时间,全县各公社、生产队开茶梯、建茶场、育茶苗,茶粮争地矛盾得到根本性化解。茶树走出荒山,栖身良田与“铁饭碗”庄稼平起平坐,这是1978年改革开放政策下派的“福利”。在野三关镇枫木村茶场,建成了1.33公顷矮化密植速成茶园作为试验示范点,建后第3年亩产112.7公斤,密植速成茶园“枫木经验”在全县成了标杆和样板。

风吹垭茶场、鼓楼公社茶叶湾茶场、清太坪公社后坡茶场……一个个标准茶叶基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1984年,国务院下达了重磅政策文件:茶业除边销茶外,其他内、外销茶彻底放开;允许茶农分茶园到户,自主经营;茶商可以自由采购和销售。延续了一千多年的茶叶专买制度废除,茶叶生产、贸易进入自由时期,构建了初制、精制、拼配、包装、出口、内销、边销一整套茶业产销体系,巴东茶业日渐恢复生机。

1985年,《巴东县综合农业区划报告》出台,描画了茶园改造、扩大、茶经济林建设划定蓝图。1987年冬至1988年春,不到半年时间,巴东建茶园587.7公顷,用种413.4吨,发展茶园140.33公顷,改造低产茶园200公顷,辐射全县8个区,68个乡212个村1233个组。

松绑放权,改革开放松了政策口袋,巴东茶业抛开计划经济体制束缚,走上了自主经营之路。到了80年代末,巴东改变了茶叶长期短缺的局面,由卖方市场进入买方市场。

从荒山栽茶到良田种茶,巴东茶业在改革开放中按下“启动键”,破译了茶业复苏转机的密码。在全县划分四个种植区中,北部边缘包谷、茶、药、杂粮区,低山河谷稻茶柑橘桑麻区,茶叶已成巴东产业拼盘中的醒目“点睛”。

 从粗放经营到集约经营的改革路径

“变则通,不变则壅。”在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中,需要在坚守和创新中掌舵改革航船。抛开了体制改革,就谈不上经济转型。巴东茶业的成与败,关键在于从粗放经营到集约经营的体制变革。

粗放到集约的转变,离不开基地、加工、品牌、文化八个字。敢为天下先,就要敢试水、敢吃螃蟹,到市场经济竞争的洪流中搏击。1998年,金果坪乡将年年亏损的原政府茶厂民营化,组建该乡第一家公司——金果茶叶公司,借助长期租赁形式将下村湾、沙岭村两个村办茶厂的经营权转入公司,同步进行技术改造,提高茶叶的加工能力。

将政府公办茶厂民营化,这是巴东茶业经营体制的大胆尝试。跳出体制笼子,主动融入市场,金果茶叶公司成了巴东茶业界冲出的一匹“黑马”:“金果雪芽”获1999年中国杭州国际茶博会金奖,“华亚”和“金果”茶商标被认定为省著名商标,“金果毛尖王”被中国工业联合会评定为“全国名优茶”,同时成为人民大会堂会议用茶……

活络换血,金果茶叶公司换出了一片新天地,改革开放政策则成全了这一蜕变。巴东茶业的改革路径,就要在“启”和“破”上下功夫。

转折定格在1994年,巴东县被列入全州富硒茶综合开发项目县。为让这个名号转换成名利,巴东依托“以工代赈”“富硒茶综合开发”等项目,新建无性系茶园237公顷,由粗采粗制向细采精制过渡、由加工大宗茶向研制名优茶转变,全县的茶叶品质、单产和单价迎来了历史性飞跃。

20世纪90年代,巴东茶业经历了“稀大蔸”、“种子点播”、“等高条植”、“矮化密植速成”、“无性系繁殖”五个发展阶段,这五个阶段串联成了一部茶业科技进步史。“金果、垭山、溪丘、火丰山”第一批茶叶商标注册,“九龙青峰”获中国名牌称号,“金果毛尖王”被中国工业联合会评定为“全国名优茶”,与茶业科技变革相对的是茶业品牌的集成、集群。

改革路径的选择是一场智慧和胆量的博弈,需要一代代接力、探索,巴东通过组建茶叶产业领导小组、举办优质茶叶产品鉴评活动、将茶产业列入农业特色主导产业、为金果茶业引进院士专家工作站、成立巴东神农茶文化研究会等措施,用系列利好政策、行政手段等杠杆撬动巴东茶业粗放经营到集约经营的根本性转变。

从一片茶叶到一个茶业的改革强音

从一片茶叶到一个茶业,不是简单的名词差异,而是“叶”到“业”的效益集聚和利益分配。巴东茶业起于一片绿叶,止于一个产业,中间在于种茶、采茶、加工制作到市场销售环节间的利益联接、共享机制。

2014年12月10日,时任巴东县委副书记、代县长单艳平走进神农山庄生态农业公司、金茗农业公司、金果茶业铧烨分公司茶园基地、加工车间进行专题调研,深入瓦屋基、天池岭、徐家湾等村查看茶圃育苗、茶苗移栽等情况,提出了茶园规划、技改、管护“六字诀”。

4年前,县长密集式组织召开茶叶座谈会、专题调研,释放了一个强大信号:巴东将出重拳全面振兴茶业。2015年8月4日,《巴东县2015年茶叶基地建设实施方案》出台;2015年8月17日,县人民政府出台《关于加快茶叶产业发展的意见》。连环茶业政策密集出台,在巴东茶业发展史上绝无前例。

对新增、集中连片达到1000亩的茶叶基地实行奖励政策,政府每年集中捆绑资金1000万元支持标准化茶园基地建设,茶业政策释放改革红利,引发了巴东茶业数字之变:3年时间,全县茶叶面积从2015年的5.9万亩增加到2018年的10.2万亩,计划到2020年全县基地规模达到20万亩。

“依托农村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巴东做优茶乡旅游,更大力度地融合自然景观、人文景观、茶业消费等内容,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的结合上争取走出一条新路。”县委书记单艳平为“茶业+旅游”新模式清晰定位。巴东地处长江之滨和三峡库区,在“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时代背景下,抢抓三峡后续工作、北京市对口支援、杭州下城区和巴东县东西部扶贫协作等政策机遇,把茶业建成一座“绿色银行”,真正变成一张山区百姓脱贫增收“生态存折”。

一盘散沙到一盘棋,巴东茶业经历了一场“聚”变。目前,全县形成了金果茶叶1家省级龙头企业,真香茗集团、金茗农业2家省级龙头企业的规模茶企矩阵;真香茗、金果茶、金茗、溪丘、沙岭、落溪源等10余个注册茶叶商标方阵;以绿茶为主的30多个系列产品的茶产品群;“巴东郡贡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被国家商标局核准注册,巴东茶有了自己的身份。

改革开放40年,巴东茶业汇聚了经验、挑战和希望,巴东用改革开放的笔触书写茶业转型升级这个时代性命题。从“羊茶共生,以羊养茶”模式到集采摘、休闲、观光于一体的茶旅融合模式,从单纯茶园到全域景区的角色、功能演变,站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巴东茶业将永远敞开这扇改革之窗,拥抱发展新机遇、新挑战。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