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武汉5月6日电(谭元斌、牟凡、向东平)位于三峡库区的巴东县,是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唯一的深度贫困县,也是国家限制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巴东县如何奋起直追,斩断深度贫困之根?“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巴东县委书记单艳平说。
近年来,巴东县把培育富民产业作为精准脱贫的核心任务,多措并举创新产业扶贫机制模式,挖掘发展潜能,释放发展活力。截至2018年底,已累计实现87个贫困村出列、13.54万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底的39.1%降至10.5%,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424元。
四大产业片区筑牢脱贫“底盘”
4月29日,巴东县金果坪乡沙岭茶厂,竹席上均匀地摊晒着白茶鲜叶,炒茶机不停运转,满屋子弥漫着一股清香。这是该乡江家村三组村民陈卫浩今年采摘的最后一批白茶。茶叶手感柔软,水分适中,让他感到满意。
陈卫浩依靠茶叶,养活全家8口人。其哥嫂意外去世后,他将2个侄子视为己出,并培养他们上大学,还要照顾4位老人,在当地传为佳话。他家现有茶叶24亩,其中白茶19亩。
今年,不仅自家的茶园有了收入,带动11户贫困户发展茶叶50多亩的陈卫浩,还成了江家村的茶叶经纪人。他按照每市斤60至80元的价格,收购绿茶、白茶鲜叶近1000公斤,一季春茶家庭收入近3万元,被县里表彰为“百佳脱贫示范户”。
金果坪乡茶叶种植历史悠久,是巴东县规划的茶叶片区之一。依据县域产业特征、资源禀赋和现实条件,巴东县实行产业功能定位,将特色产业划分为茶叶、柑橘、药材和农旅4大片区,彰显地域特色,凸显规模效应,稳定脱贫门路。
除了金果坪乡,茶叶产业还涵盖溪丘湾乡、茶店子镇等二高山地区。目前,全县培育绿茶、单丛茶、白茶、红茶、海棠茶等品种茶叶12万多亩,年综合产值近10亿元,跻身“全国重点产茶县”。到2020年,巴东县将建成富硒生态茶园20万亩,实现综合产值20亿元。30多家市场主体抱团推动茶叶标准化、产业化进程。县委书记、县长为巴东郡贡茶代言。
溪丘湾乡铧厂垭金果茶园基地
合理布局,各大产业稳步推进。2018年,全县改良柑橘品种5000亩、管护10万亩,集中在东瀼口镇、官渡口镇、沿渡河镇等低山地区。同年底,全县药材基地达到24万亩,主要位于绿葱坡镇、野三关镇、水布垭镇高山地区。农旅片区分布于沿渡河镇、信陵镇、清太坪镇、绿葱坡镇等乡镇,依托神农溪、长江巫峡等景区开发机遇,分别兴办休闲农业观光园、特色水果采摘园、传统小吃农家乐……,全县建成A级景区6家、旅游扶贫试点村13个。
“去年冬天、今年春天,我培育的32亩橘园采摘柑橘近5万公斤,收入突破20万元。”巴东县东瀼口镇雷家坪村三组村民陈小艳说。陈小艳组建了丰园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基地面积120亩,带动10户贫困户脱贫。这些年,她通过电商、超市等销售渠道,每年帮助基地橘农销售柑橘价值20多万元。
利益联结机制激发市场活力内生动力
4月30日清晨,绿葱坡镇中村三组贫困户向奎将300多公斤善化茶鲜叶装车,运送至官渡口镇红花岭京援创业扶贫园,搬进湖北正山堂巴东红茶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车间,获得佣金收入近2000元。截至当天,向奎已累计为该公司收购鲜叶1300多公斤,价值15万多元。
湖北正山堂巴东红茶业有限责任公司是福建正山堂茶业公司于2018年1月组建入驻红花岭京援创业扶贫园。公司现有工人及茶叶收购经纪人35人,其中贫困人口13人。今年,已加工红茶8000多公斤,价值400多万元。
易迁户如何开展后续产业扶持,确保长期稳定脱贫?通过反复论证,官渡口镇探索出 “易迁点+扶贫园”模式,让易迁户进厂务工按月领取“薪金”。红花岭京援创业扶贫园建成3万平方米扶贫厂房,引进武汉剑峰实业、铭金工贸、福建省正山堂茶叶、维洁纸业、金意塑料、硒海堂茶叶等企业,可吸纳1000人就近务工就业,人均月收入1500元至3500元不等。
官渡口镇红花岭京援创业扶贫园
针对农村因重病重残、外出务工导致土地撂荒的状况,巴东县各乡镇积极引导各类市场主体投身农业产业经营,利用农民闲置的土地,实行规模经营、集约开发。
官渡口镇柑橘产业长期处于分散经营状态,产业组织化程度低,橘农收入少。2017年6月,镇党委书记熊学红带队到重庆考察学习。随后,官渡口镇引进12个外地客商组建专业合作社,采取“市场主体+贫困户+土地流转”模式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托管土地10320亩,涉及农户1879户,其中贫困户 921户。按照合同约定,农户每亩可领取300元左右的租金,还可在柑橘园里务工获得工资收入。
贫困户以土地、山林、资金等方式入股,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按股分红。巴东县将军山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让贫困户以土地入股分红方式,带动46户贫困户栽植翠冠、园黄等梨树新品180亩,户均年增收5000元左右。信陵镇土店子村四组贫困户张发财,将5.5亩土地入股,参与合作社梨树管理和分红,并养殖恩施黑猪5头,当年销售黑猪收入12000多元。
扶贫政策汇流为产业发展“造血”
“自己不用拿一分钱,还有了股份分了红,真是没想到!”野三关镇竹园淌村贫困户朱祯山说。
巴东黄连坪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销售”的模式,建标准蔬菜大棚700个,发展番茄基地800亩,坚持贫困户贴息贷款分红、土地参股分红、就业带动帮扶三种结对帮扶模式。2018年公司为贫困户分红、发放务工工资470万元,带动竹园淌村195户贫困户脱贫。朱祯山以小额扶贫贷款和土地入股巴东黄连坪农业开发有限公司,2018年现金分红4000元,务工收入4.5万元。
巴东县出台《整合财政金融政策推进产业扶贫实施方案》,对贫困户主要采取信贷收益、股权收益扶持方式。巴东县建立风险补偿基金6000万元,为扶贫对象提供融资担保,帮助获取信贷资金。2015年以来,累计为贫困户发放贷款9343笔5.74亿元,为经营主体提供贷款806笔1.91亿元,累计按基准利率贴息555.8万元。从2018年起,县级财政设立产业扶贫基金8000万元,投资到能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的产业经营主体,让经营主体获得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的源动力。
沿渡河镇罗溪坝村易迁安置点“扶贫工厂”
对带动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的经营主体和自主发展主导产业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巴东县实施产业扶贫以奖代补,奖补范围包括茶叶、柑橘、中药材、核桃、设施蔬菜、特色蔬菜、养殖业以及农产品加工、土地流转、农业政策性保险等。2018年度,县级财政就兑现各类奖补资金2302万元。
为推动巴东农特产品出山,巴东县抓好品牌培育工作,制定的《富硒茶海棠种植技术规程》《富硒巴东大蒜种植技术规程》已成为恩施州地方标准;累计成功申报认证“三品一标”产品71个;巴东玄参、巴东独活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金果茶、金茗茶获得有机食品认证,成功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柑橘)标准化生产基地3万亩。
“持续优化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条、推动产业融合,全力打造特色产业增长极,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使全县57000多个贫困户如期脱贫,以优异的成绩向祖国70华诞献礼。”巴东县委副书记、县长郭玲说。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