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他们,是巴东一线教育工作者中的杰出代表,是全县数千名扎根三尺讲台、无私耕耘奉献的广大教师群体的一个缩影。为深入挖掘巴东教育现象的精神内涵,进一步擦亮巴东教育这张靓丽名片,在全社会营造更加浓厚的尊师重教、爱教支教氛围。即日起,本网推出“寻找最美教师”系列报道,集中推介一批全县教育系统涌现出来的优秀先进教师典型,全面展示他们崇德、尚法、求真、向善、爱岗、敬业的大爱大美本色。
通讯员 谭传书 黎苗
袁辉和孩子们
2012年9月8日,巴东县清太坪镇姜家湾教学点来了一位不速之客,他叫袁辉。
背着背包,笑容满面。袁辉风尘仆仆地向教学点唯一的老师谭定才介绍自己,并希望能在这儿做一名支教志愿者,这一待,就是七年。如今,他的意志更加坚定:他决心把志愿支教一直做下去。
苦中作乐的支教生活
袁辉来自江苏徐州。大学毕业了,他没有去找工作,没有做简历,没有参加招聘会,没有准备应对任何考试,甚至放弃了导师为他推荐的一份城里的体面工作。他告别家人,带上最简单的生活用品,踏上了西行之路。
他先后到过四川马边彝族自治县、贵州黔南等少数民族地区,终因各种原因不能一展抱负,只好另寻他处。辗转途中,袁辉突然忆起巴东“拐杖老师”谭定才的事迹,在网上查阅相关资料后,他便毅然踏上了前往巴东的列车。在野三关镇,他换乘三轮车来到清太坪镇姜家湾教学点。在这里,他开启了自己的支教梦想。
2014年3月,袁辉又来到白沙坪小学支教,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呈现在袁辉面前。尽管之前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但还是有各种预料不到的问题。但不管遇到多少困难,袁辉从未有过丝毫退缩,反倒以苦为乐。
在房间备课的袁辉
山里的生活比较清苦,学校里没有自来水,遇到枯水季,周围几户人家吃的都是自家房顶上存的雨水,他只能挑着担子去别人家讨要。挑回来后,也不敢多用,做饭、洗脸、洗脚,一桶水紧巴着够用一天。
有时,水里面还有很多黑细游虫,看上去很恶心,他却淡然喝下,似乎全当是补充蛋白质。而洗衣服、洗澡,就只能等到下大雨的时候了。他的寝室独间通透,一张床、一张书桌、一些书、两条凳子、一口锅。这对他来说,足够了,正是“敝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
姜家湾教学点有27个孩子,分成两个班,一、二年级复式班和学前班,袁辉上午给一、二年级教语文,下午给学前班教数学,累并快乐着。
在教学的过程中,细心的袁辉逐渐发现了一些问题:课堂上,孩子们一个比一个拘谨,课下却偷偷调皮捣蛋,性格上怪怪的;有的孩子一提到妈妈就埋头流泪……他了解到,这里的孩子大多是留守儿童,常年见不到父母,还有不少孩子来自单亲家庭。于是,他利用周末走访了每个孩子的家庭,了解孩子们生活的一点一滴。渐渐地,他对孩子生存的环境和状态更加熟悉,通过各种方式缩小与孩子们的距离感,而孩子们,也越来越喜欢他。
在没课的时候,袁辉还喜欢外出探险。巴东的12个乡镇,基本上遍布了他的足迹,这些都成为他支教生活当中“独一份”的体验。
改革创新的课堂教学
在袁辉的课堂上,别致的设计、幽默的语言、活跃的气氛贯穿始终,孩子们学在其中、乐在其中。
袁辉在课堂教学中时常融进情景剧元素,在讲好书本知识的基础上,尽量让每个孩子都能参与到课堂活动里,勇敢而自信地表达自己。他还带领大家一起写打油诗、写镜像字,作品由孩子们来评定,然后选出最具特色的贴在教室墙上。在袁辉的课堂上,随处能听见孩子们欢快的笑声。
和孩子们开启快乐课堂
在袁辉看来,学生始终是教育的中心,“办人民满意的教育”,首先要让学生们满意。如果一个孩子把来到学校上课、做作业当做痛苦的事情,整天闷闷不乐,即使他们被迫“训练”出了考试成绩,那意义又何在呢?他们失去的可能是快乐的童年和热爱生活的能力。所以,袁辉坚持改进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真正地立德树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由于表现出色,袁辉经常受邀无偿为附近多所中小学的多个班级上诗词等课程。“如果时间允许,我愿意给更多的学生送去知识和欢乐。”袁辉谈到自己忙碌的教学生活,觉得并不是什么负担,反而觉得过得很充实、很快乐。
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
袁辉有一位叫田艳青的特殊学生,家住清太坪镇青果山村,她因患成骨不全症(俗称“玻璃娃娃”),并多次出现骨折而无法到学校上课。2013年春季学期刚开学,袁辉找到田艳青家,了解孩子的病情和家庭情况,主动提出无偿为小艳青上门送教。
艳青家地处山坳,道路崎岖难行,离白沙坪小学有二十多里山路,天气好的时候,袁辉就骑着摩托车去;遇到雨雪天气时,他就只能步行前往,每周三趟,近六年时间风雨无阻,从未间断。为此,袁辉没少受罪,他曾经在小路上摔得浑身泥巴,一瘸一拐地走到艳青家;还曾被野狗咬伤,精神高度紧张......艳青的母亲多次给袁辉补贴油钱,都被他断然拒绝。
如今,在袁辉的精心辅导和帮助下,读六年级的艳青不仅学习成绩非常优秀,心灵手巧的她还做了许多手工艺品,袁辉把它们发到网络上,吸引了众多朋友的关注,在一次义拍会上,艳青做的手工艺品拍到了两万多元,这不仅给小艳青带来了巨大的自信心,也让这个困难的家庭看到了一线光明。
2018年9月,小艳青将在妈妈的陪伴下,进入白沙坪中学就读。而在袁辉的努力下,小艳青得到了好心人的资助,学习和生活都有了很大的保障。
袁辉为小艳青辅导作业袁辉的收入微薄,但他会把它们用到最需要的孩子身上,每到逢年过节,他总会给学校几位最困难的孩子家庭送去节日礼品......
一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冬天看到孩子们衣着单薄、破旧,他便联系南大红十字会,给孩子们寄来暖和的棉衣;注意到孩子的营养条件相对较差,他联系深圳市红树林外国语小学教职工,为山区孩子提供纯牛奶;他利用自己省青联委员的身份,从省青联争取到赞助,让孩子们每周都能吃到新鲜水果......
在袁辉的感召下,他的母校南京大学在2018年9月向巴东派出了研究生支教团;湖北大学记忆支教助学服务中心连续多年资助白沙坪小学数名家庭困难学童;中南财经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高校学生组织纷纷来到姜家湾教学点和白沙坪小学,开展暑期支教或结对帮扶活动......
支教七年来,袁辉有很多可以离开山村学校的机会,但他都放弃了,他舍不得山里的孩子们。
他的辛勤付出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袁辉曾荣登“中国好人榜”,荣获湖北省先进工作者、荆楚楷模年度人物等称号,被授予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奖、湖北青年五四奖章、马云乡村教师奖等。
“学出名门却蜗居深山,才华横溢仍别梦都邑!你摒弃的是浮躁喧哗,燃烧的是少年壮志;你咀嚼的是寂寞乡愁,种下的是智慧火种!崎岖山路镌刻你青春轨迹,书声琅琅感恩你岁月芳华!……”
七年过去了,袁辉依然坚守在支教岗位,用他对孩子的热爱和对教育的信仰感动着无数的人。
(责任编辑:谭雪梅)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