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乳山千亩茶园(资料图)
提到巴东县东瀼口镇羊乳山村,绕不开一个茶字。据巴东县志记载,在隋唐年间,羊乳山茶就已成为朝廷贡茶。这里独特的二高山气候孕育出武陵地区质地优良的明前绿茶。
脱贫攻坚以来,该村把茶产业作为群众的扶贫产业、绿色产业、富民产业重点打造,深耕细作茶文章,着力打造羊乳山村茶叶品牌。漫山茶绿成了该村脱贫致富的底色。
詹朝阳正在修剪茶园
时值茶叶夏管时节,7月23日,在羊乳山村二组的绿茶园里,56岁的詹朝阳正手持剃刀,为茶树“修剪秀发”。
“现在管护好了,来年才能采到品质最好的一尖一叶,价钱也能卖得更好。”上午三个小时,詹朝阳不停地穿梭在自家茶园里,锄草、剪枝、培土,忙得不亦乐乎。
詹朝阳年轻时在煤炭厂做铲煤工,每天工作10个小时,患上了尘肺病,无法进行重体力劳动。2015年,失业在家的他在村支“两委”的发动下,将种植传统经济作物的3亩土地转变成茶园。如今,他每两天只需劳动3小时,到了收获的两个月间,他通过售卖鲜叶就能获得一万元左右的收入。
“收入可观,出售方便,茶叶让我老有所依、老有所养!”看着日益兴旺的茶产业,老詹满脸幸福模样。
对于发展茶叶,茶农侯立庆也有着自己的看法。“以前,以种水稻、玉米为主,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现在改为种茶,一年有上万元收入,而且还减少了劳力,对我们老百姓来说,是一个稳定长期的产业。”
在羊乳山村,茶产业覆盖16个村民小组669户1965人,帮助贫困户290户888人脱贫致富。羊乳山村也早于2016年脱贫出列。
许勇才正在制作晾晒设备
从詹朝阳家步行不到5分钟,就能到村里最大的茶企——兴瑶茶叶专业合作社。记者来到合作社采访时,加工厂房内木屑翻飞,负责人许勇才正忙着赶制新一批的茶叶晾晒设备,用于下半年的夏茶加工。
羊乳山村80%的茶叶成品都出自许勇才的合作社。2020年,尽管受疫情影响,合作社的销售额仍然达到了一百余万元,平均为茶农增收4000余元。
“品质决定价值,我们给茶农制定了严格的采摘标准,这不仅帮助他们增收,也有利于在众多茶品牌中站稳脚跟。”许勇才告诉记者,以优良的品质走俏市场,受到消费者热捧,源自于合作社和茶农们心口相传的严格约定。
用许勇才的话说,羊乳山村最好的时代已经到来,全村自2015年来陆续发展的3200亩茶叶即将全部进入适采期。与此同时,夏茶、秋茶的收购与制作也进入合作社计划之中,平均再增收2000元的消息让茶农们信心百倍。
提高茶农收入,产品附加值是关键。“下一步我们将依托北京、杭州对口支援和巴东郡贡茶公共品牌的优势,持续在产品的包装、销售、宣传等方面做文章,塑造品牌,增加茶叶附加值,助农增收。”村党支部书记陈开舜说。
(云上巴东记者 王鹏程 王威 特约记者 陈江 责任编辑 谭晓萍 审核人 邓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