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工作队队长熊自忠(左二)正在烟叶种植大户家中遍访
自来水通了,村民再也不愁没水喝;药材丰收了,老百姓的腰包鼓了......2016年,中国石化恩施石油公司遴选精锐力量进驻巴东县金果坪乡鄢家墩村以来,将一串串足印留在悬崖绝壁、深山峡谷,与村支“两委”一道啃下了一个个“硬骨头”,帮这个高寒山村拔掉了“穷根”。
绝壁引水清泉流
“开闸了!开闸了!”伴随着村民们的欢呼声,清冽的泉水从自来水管中喷涌而出。2019年10月12日下午,鄢家墩村家家户户通了自来水。
听得见水响,看得见水流,但是祖祖辈辈却靠石坑收集雨水,村民戏称是“天河水”,不仅水质不达标,而且还有一股馊味, 全村8个组,遇到干旱和严冬,只能到远方去挑水吃,一个来回少说也得几个钟头。村民李传月回忆,一个腊月的上午,她挑回一担水,一不小心踩在结冰的路上,被泼出的水淋了一身,她痛哭一场。
“要想实现安全饮水全覆盖,必须解决水源。”扶贫工作队员和村组干部一道攀悬崖、钻山洞,用柴刀砍掉挡路的荆棘,一路探寻,终于在邻乡陆家沟寻到一处较大的泉眼。
水源位于海拔1700米的沟壑里,地势险要。安装水管要穿过深山老林,最险的一段还要经过悬崖峭壁。
面对深不见底的悬崖,扶贫工作队员们立下“生死状”,与施工队员共同将绳子绑在腰上,在陡壁间来回穿梭,一步一步、一节一节固定和铺设管道。足足花了2个多月,才铺好4000米的水管。
4年间,扶贫工作队通过整合黄家沟水源,整修了2口200立方米的水池,新建水池26口共计1110立方米,铺设管网2万余米。通过小集中和分散供水两种方式,实现了一管清水进农家。
特色产业致富路
“微信收款12.2万元!”9月6日,八组村民雷付明通过物流卖出一批天麻。今年他家天麻喜获丰收,仅此一项收入就突破12万元。
“不能单纯给钱给物,必须找到产业扶贫的梯子。”2016年,通过恩施农科所专家取样化验土壤,搜集该村多年的气象资料。工作队决定,利用海拔高、昼夜温差大的自然条件,带领村民们发展高山名贵药材产业。
工作队请回能人田沛军,注册成立“巴东县红新药材专业合作社”,带领120户贫困户种植天麻、独活等药材。投入30万元建成贝母种子基地38亩,免费技术跟踪指导,解决种苗难题。借力杭州下城区东西部协作机遇,引进电商平台,药材通过网络直接卖到长三角地区。
合作社实行“一条龙”服务,制定“保护价”,建成公共烤房225平方米,药农们可以免费用电力烘烤加工,提升药材品质。
今年夏天,300多亩名贵中药材喜获丰收,总收入300多万元,过半药农户均收入突破10万元,全村也依靠发展药材成功脱贫出列。
乡村美丽群众乐
吃穿不愁了,特色产业的门路拓宽了,老百姓的业余生活也不能落下,考虑到村里老人、小孩多,晚上出门不方便,工作队决定,在村里安装太阳能路灯。
工作队筹集资金29.2万元,在道路路口、拐弯处、文化广场安装190盏太阳能灯,惠及全村8个组。
每当夜幕降临,村里的路灯都会点亮,村民们在广场上跳起广场舞,村民雷正凤担起“领舞”的角色,穿起土家服装,跳起三棒鼓。
“党和国家的政策这么好,自己要更加努力,把日子越过越好。”该村二组村民张友华说。
如今,鄢家墩村不仅路通了、水通了、网通了,还安装了健身器材,改旱厕为水厕,设立了分类垃圾桶,建起了四季花海走廊,传统民居改造也已收尾……昔日白云深处的苦寒村,正在变为美丽乡村,村民的生活水平日渐提高,幸福感、获得感不断提升。
“下一步, 我们将持续加强政策宣传和感恩教育,让大家发自内心地热爱党和祖国,克服‘等靠要’思想,全面激发群众自身动力,圆满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实现小康。”中国石化恩施石油公司下派村支部书记向家军说。
(特约记者 陈祥楚 责任编辑 严玉玲 审核人 邓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