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正在采摘西红柿
10月8日,国庆节假期最后一天,记者走进巴东县野三关镇竹园淌村西红柿大棚基地,火红的西红柿挂满枝头,几十名村民忙碌地采摘新鲜西红柿,分拣装箱。
“我在这里做工已经三年了,每天有100块钱收入,一年下来有3万多块钱,如果不是朱总在这里搞大棚,我们也不可能每年有这么多的收入。”竹园淌村十组村民朱花珍采摘着红彤彤的西红柿,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朱花珍口中的朱总叫朱旭,今年35岁,年少因家境贫寒,16岁就外出打工,从一名普通挖煤工人到煤矿管理层,积累了一定资金。为改变家乡的贫穷面貌,朱旭决定返乡创业。经过认真分析和市场调研,2017年2月,朱旭在家乡竹园淌村注册成立巴东县黄连坪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竹园淌村平均海拔1400米,考虑到高海拔适宜种植高山反季节蔬菜,公司决定发展西红柿。“那时,我们既没有技术也没有经验,我聘请长期从事西红柿种植的专业户以及农业中心的专业技术人员,指导公司员工。” 巴东县黄连坪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朱旭回忆说。
通过外出考察,公司首批发展了120亩大棚蔬菜基地,并建立“猪-沼-菜”西红柿生态循环模式,将猪粪和农作物秸秆等通过沼气池发酵处理,生成的沼液通过田间滴灌系统自上而下地灌溉至田间,沼渣用作有机肥料,沼气用于发电。
大棚西红柿基地全景
“通过‘三沼’的综合作用,不仅节约了种植成本,保护了生态环境,种植的西红柿口感也非常好。”现场技术管理负责人朱祯山说。
朱祯山是大棚基地现场技术管理负责人,现年50岁,妻子常年卧病在床,基本没有任何劳动能力,儿子在读大学,生活很艰难。在公司带动下,朱祯山技术入股并常年就业于黄连坪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西红柿种植和病虫害防治。
“每月有5000元的稳定工资,每年有6000元的土地流转费,以前负债累累,现在也有了一笔存款。”朱祯山为我们算了一笔经济账。
公司还长年吸纳竹园淌、麻沙坪、高阳寨、木龙垭、上李坪、凉伞坡、龙潭坪等7个村258户贫困户在西红柿基地和养殖基地务工,从周边等村的贫团户中招临时用工,用工总人数达400余人,累计发放务工工资达1570万元。
针对劳动力少、缺乏资金和无管理能力的贫困户,公司提供技术、管理并包产品回收,农户只需负责种植蔬菜,然后由公司派遣专业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对农户进行实地指导,保证蔬菜高产高效;产品成熟后由公司负责收购和销售,减轻了农户的市场风险和资金压力。
红彤彤的西红柿
公司还建立农业企业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每年给村集体及贫困户按项目补助资金的6%分红,每年按照8:2固定分红比例分给贫困户和村集体,股权收益分红累计达104.4万元。
“我们每亩西红柿可产1.5万斤,年产量8540吨,年产值2563万元。一方面,我们通过扶贫832平台进行网上销售;另一方面,我们通过自有物流体系,运输到武汉、浙江、上海等蔬菜批发市场进行销售,还和学校、大型商超等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通过订单模式进行销售。” 朱旭介绍说。
目前,公司已发展1139亩大棚西红柿,带动152户贫困户进行辣椒和西红柿种植。公司还充分利用本村自然生态优势,建成了22栋标准化猪舍,1400立方米沼气池,一套蔬菜筐生产设备,209万米的田间滴灌系统等系列配套设施,年产值9429万元。
截至目前,公司总投资达7453.7万元,县委、县政府统筹大棚配套项目、国家电网扶贫项目、沼气池项目、猪场奖补项目、美丽乡村项目、产业路及水利项目等财政资金2575万元。公司通过种养殖业的发展,常年吸纳400余人在基地务工,累计发放务工工资1570万元,给贫困户股权收益分红104.4万元,支付土地流转资金115.85万元。
“我们将以黄连坪生态循环农业示范点为中心,举办西红柿采摘节,建设精品民宿,把整个竹园淌村打造成特色民宿群,让更多的父老乡亲跟着富起来。”朱旭对未来进行了高起点产业拓展布局。
全封闭的生猪养殖场
(云上巴东记者 焦国斌 责任编辑 严玉玲 审核人 邓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