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家庭】“小家大爱”谱芳华

俗话说的“男主外女主内”在向巧云家庭是颠倒的:今年36岁的向巧云,是巴东县官渡口镇五里堆社区工作人员,被社区居民亲切称为“女管家”,经常在外奔波;她的丈夫袁军,是巴东县科经局的工作人员,为了照顾家庭,成了家里的“勤务兵”。

1月30日一大早,刚刚准备带儿子到体育场游玩的向巧云,突然接到社区打来的电话,要求社区干部立即下沉开展疫情防控工作。望着兴致勃勃的儿子,向巧云心中充满了愧疚,她都记不得这是第几次食言了。说了一声“对不起”,在儿子的依依不舍中,向巧云赶赴岗位,开始了入户走访。

“您家里最近有没有从外地回来的人?”在官东路一住户家走访时,了解到其家中只有两位80多岁的老人时,向巧云再三叮嘱要注意防护安全,有什么需要的直接给社区打电话。

官渡口镇五里堆社区是官渡口镇政府所在地,是官渡口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巴东长江以北的交通枢纽。社区下辖10个居民小组,3059户11162人,是一个多元化、结构复杂的社区。

身兼社区妇联主席、网格员的向巧云,每天都与文件档案、居民琐事打交道。特别是2020年疫情防控之初,五里堆社区只有8个工作人员,要负责全社区摸排宣传工作。向巧云跟同事们,一户一户地摸排,不到5天的时间,就完成了全部返回人员的登记台帐和重点人员排查情况汇总。

向巧云的老公袁军由于年前去老家探亲,滞留在了黄冈市红安县,家里8岁的儿子一直由母亲带着。儿子读二年级,每天要上网课,可母亲不懂电脑,大部分时候她就一边工作,一边打电话“遥控指挥”指导儿子在钉钉上上课、交作业。在疫情防控的40多天里,向巧云经常都是忙到凌晨一点才下班。每晚回家看到熟睡的儿子,内心的愧疚久久不能平静。

“那段时间虽然很苦很累,但仍然要把安全感带给居民。”向巧云说,为节省时间,她一日三餐靠泡面填饱肚子,日均接(打)电话40多个、走访居民80户。

社区工作纷繁复杂,向巧云每天忙得像个陀螺,但她依旧没有忘记自己另外一重身份——州人大代表。

官渡口镇是农业大镇,一大批农业市场主体如雨后春笋般成长,农业发展逐渐走上产业化、现代化轨道。2017年,在“聚力脱贫攻坚 人大代表在行动”中,向巧云发现,绝大部分合作社、家庭农场仍未摆脱传统耕种模式,“各唱各的调”。

如何让农民变身懂技术、善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经过走访调研,向巧云向当地政府提交《关于培养新时期新型职业农民的建议》。

作为发起人之一,向巧云参与成立官渡口镇新型职业农民协会,吸纳镇内农业市场主体加入,集中进行农业技术培训,统一规划发展思路和方向,让合作社、家庭农场由“散兵”变为“正规军”。

向巧云之所以能够全身心投入到社区工作中,最主要原因就是家里一直有丈夫袁军的支持。

“社区工作本来就忙,作为一名女同志,更是辛苦,每天都是早出晚归,风吹日晒的,加班加点更是常态,我也是看在眼里、疼在心里。”袁军说,只要是家里的事,他都尽量多分担一些,让向巧云少操一点心。

谈及袁军的付出,向巧云红了眼眶。“真的很感谢他为这个家的付出,儿子的学习、父母的照顾我都没有操过心。什么时候回家都会有一碗热饭吃,这么多年他没有一句怨言,都是默默支持我。”向巧云说,结婚以来,他们从来没有因为一件事吵过架、红过脸。

小家幸福,才能让夫妻俩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小家大爱”的意义。

(云上巴东记者 高炜 责任编辑 黄华  审核人  邓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