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红色基因 革命后代与巴东学子共话“革命初心”



活动现场

4月23日至24日,开国元勋任弼时之女、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李大钊之孙、董必武之孙等40余位革命后代来到巴东,开展以“千秋伟业 百年风华”为主题的红色文化进校园专题教育活动,讲述革命故事,重温“红色记忆”,共同感受革命年代所积淀的精神和力量。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向东,县委常委、野三关镇党委书记伍晓锋,县委常委、县委宣传部部长贾继建,县政府党组成员、野三关镇镇长谭联才参加活动。

本次专题教育活动由野三关镇党委政府、巴东明德外国语学校、野三关红军小学、红军传人组合团、景华基金会联合开展,旨在引导全体师生、党员干部铭记党的光辉历史,传承红色基因,以史鉴今育人,引导师生深筑信仰之根,强筑理想之魂,立牢精神支柱,激励奋进前行。

据了解,巴东共有8个乡镇属革命老区,早在1926年就诞生了张华甫、黄大鹏等第一批中国共产党员。新中国成立后,巴东人民继承革命传统,筚路蓝缕、艰苦创业,让巴东从深度贫困迈向全面小康,期间产生了“泉口精神”“纤夫精神”“移民精神”,成为全县人民继续拼搏奋进的强大精神动力。近年来,巴东县委、县政府始终把教育作为最重要的基础性工程来抓,把青少年作为继承党的伟大事业的接班人来培养,注重在立德树人的过程中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融入红色基因传统。



原天安门国旗护卫队战士进行升旗仪式

国歌嘹亮,五星红旗迎风飘扬。24日14时30分,巴东明德外国语学校操场上,英姿飒爽的原天安门国旗护卫队战士护卫着国旗,迈着矫健的步伐来到升旗台,伴随着雄壮的国歌,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全场人员行注目礼;在国旗下,大家聆听了原天安门国旗护卫队讲述国旗和国歌知识,并向巴东明德外国语学校赠送了国旗。



学生们行注目礼

报告会上,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李大钊之孙李亚中、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董必武之孙董绍新、开国大将王树声之女王宇红结合自身成长经历、工作经验、学习心得,分别作了题为《铁肩担道义——精神永存的李大钊》《董必武的革命故事》《王树声的革命故事》的专题报告,为全体师生讲述自己作为革命后代,与先辈之间关于革命初心的感人故事,重温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创造、践行、丰富“革命精神”的具体实践。

野三关镇机关干部职工以及巴东明德外国语学校1700名师生聆听了专题报告。

“能够如此近距离、真实地感受革命先辈,他们才应该是我们青年的偶像与模范。”现场师生纷纷表示,要以李大钊、董必武、王树声前辈们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定信仰为榜样,把党的初心和使命铭刻于心,培育高尚的道德情操,养成良好的生活作风,将爱国情转化为奋斗行。



李大钊之孙李亚中讲述革命故事

晚上7时,“千秋伟业 百年风华”红色文化进校园专题教育晚会正式举行,来自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歌舞团、中国东方歌舞团、原海政文工团的演员们与全体师生欢聚一堂,唱红色歌曲、诵红色经典、展红色画卷、传红色文化,用动人的歌声唱响主旋律,以曼妙的舞姿抒发满腔豪情。

《红旗颂》《我和我的祖国》《阳光路上》《红星我去战斗》等一首首耳熟能详、脍炙人口的歌曲,表达对党、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和深深祝福,引得在场1000多名师生共鸣,让全体师生们接受了一场爱党爱国爱校教育的精神洗礼。


晚会现场

活动期间,革命后代对我县大力保护革命遗址(迹)给予充分肯定,对今后我县进一步弘扬革命老区精神、发挥红色资源作用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议,并向巴东明德外国语学校、野三关红军小学赠送《任弼时》革命红色史料,希望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革命历史和红色文化,把坚韧、奋斗和吃苦耐劳的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永远继承下去,为早日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云上巴东记者 朱映城 责任编辑 严玉玲  审核人  邓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