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穿越!湖北巴东老城“旧时光”,那些江底烟火从未熄灭…

2024年10月

巴东黄土坡地质文化公园

获评湖北省首个四星级地质文化村

因葛洲坝工程和三峡工程建设

关于巴东老城的鲜活记忆

永远沉入江底

这座建在老城遗址上的

“地质大观园”

以一种别样的形式“复活”老城

也成了群众休闲娱乐的热门地

而除了这种方式

我们怎样才能与

更加鲜活的巴东老城

再次“相遇”呢?

今天

让我们利用AI技术

穿越老城“旧时光”

聆听那些青石板街巷、码头号子声

背脚夫的汗水与笑颜

让记忆的烟火重新升腾!

恩施唯一的“洋码头”

巴东港是一个天然良港

不仅有下达武汉、上海

上通万县、重庆的大客轮

也有沿江停靠镇江寺、东瀼口、

旧县坪、西瀼口等码头的小客轮

曾经的巴东港座落下街江边

港边码头人来人往

旧时叫“洋码头”

码头虽不大

却是恩施全州唯一的吞吐港口

许多货物从这里转运出去

老城的码头见证了老城的繁华

也承载着太多人们对老城的记忆



“扁担街”记忆档案

上世纪80年代

巴东老城依山临江而建

老城仅一条独街

人称“扁担街”

“扁担街”就是挑起老城的骨架

上街被称为“葵花街”

下街喊为“车站街”

老街全长约一千多米,街中高低不平

街宽数米

如果有汽车开进来

行人得挤到街两旁商店门口




老巷子的烟火气

街道边横七竖八、长短不一的巷子

是老城的血脉

巷道顺着山势蜿蜒而上,犹如望不到尽头的云梯

巷子两边是鳞次栉比的民居,“门当户对”

那曲曲弯弯的石板路、独特的吊脚楼、木栏杆

给小城人们留下了许多

生活的浪花和永久的记忆




背脚夫的江湖

在街头、巷子口最为活跃要数“背脚夫”

码头上“背脚夫”会坐在礓碴子(石阶)上

等候着下一班客轮的到来

他们穿着粗布

裤腿往往卷到膝盖上

(夏天干脆穿短裤)

老城的背脚夫

背煤背水背太阳

背起一家人的明天和希望



江水或许会淹没老城

但巴东人的老城精神却屹立不倒

他们带着对故土的深深眷恋

踏上新的征途

用勤劳的双手重建家园

老城人没有丝毫怨言

他们怀着对国家建设的支持

对三峡工程的理解

默默奉献出自己祖祖辈辈生活的家园

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博大情怀

镌刻在每一代巴东人的血脉之中

AI的“重回”

不仅是对过往岁月的致敬

更是对巴东人

坚韧不拔、无私奉献精神的颂歌

从八十年代到今天,巴东县城几经搬迁,

这些图片的原作者,用他们自己的形式,

记录下了这座小城的变迁。

在这里,向他们致以诚挚的敬意!


云上巴东记者 赵丹 段磊

一审:赵丹

二审:廖薇子

三审:赵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