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巴东报道(融媒体记者 焦国斌 实习记者 陈义 通讯员 田淦_) 7月16日,记者踏访巴东县茶店子镇茶庵寺村,昔日的贫困村“破茧成蝶”:党员带头,人居环境大变样;产业转型,葡萄园里孕育着致富的希望;不等不靠,村民共同参与美丽乡村建设……
茶庵寺村是巴东县重点贫困村,所辖5个村民小组212户595人,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82户283人,2018年整村脱贫出列,由县财政局牵头县规划局、县银监局共同帮扶。短短几年,茶庵寺村旧貌换新颜,变成了乡风文明、经济富强的示范村。
党员带头 人居环境大变样
走进茶庵寺村,公路两旁的花草芳香扑鼻,在村便民服务中心门口,“倡导文明新风,共建幸福乡村”12个大字夺人眼球。村委会旁,几位村民在树下乘凉,享受着美丽乡村的美好时光……这一切源自于村里的人居环境整治。
从2016年开始,驻村“尖刀班”和村支“两委”将人居环境建设捏在手上、放在心上,并确定了党员带头做、百姓跟着做的“调子”。
共产党员、村干部谭金玉家就在村委会旁边,每天一大早,他都会和丈夫一起打扫自家区域和村委会的环境卫生。“我觉得环境是我们大家的,作为党员,更要把环境搞好。”谭金玉一边打扫一边说道。
在党员的带动下,周边的村民纷纷自发组织开展清扫活动。村民们不仅把房前屋后打扫得干干净净,还主动承担公共环境卫生打扫任务。
为鼓励全村百姓真正养成良好的习惯,村里还建立了村级环卫小组,从每个组的贫困户中选拔环保员,并为其支付工资,以贫困户带动贫困户养成爱护环境的好习惯。
思想引领 产业转型奔小康
2组村民段银书是村里有名的种烟大户,而现在,他把烟业换成了葡萄产业,成了村里的葡萄种植大户。
段银书的变化源于全村的一次产业变革。2015年,茶庵寺村烟叶种植面积达到530亩,烟叶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但是村支“两委”在调研中发现种烟劳动力大,成本高,于是开始进行改革,确定了发展葡萄产业的长远规划,在当年就试种了10亩葡萄。
2016年,驻村“尖刀班”入驻以后,聘请省农科院专家调研葡萄试种情况,专家通过对土壤的监测,发现本地不仅适合种植葡萄,并且劳动成本也低。随后,“尖刀班”和村支“两委”前往建始考察,不久便在村里成立了葡萄专业合作社。
由于烟田土壤不宜立即种植葡萄,村里采取自愿政策,让烟叶土壤轮休,以达到最佳种植效果。2016年底,村里发展了第一批葡萄,种植面积125亩,而烟叶面积由原来的500余亩缩减到了200余亩。
在葡萄种植当中,涌现了一批种植大户,贫困户段成国便是其中之一。段成国从小丧父,和母亲相依为命,以前在外打工,听说村里发展葡萄产业,便返乡开始种植葡萄。“去年,我的葡萄园收入12000多元,比种植苞谷洋芋强多了。”去年年底,段成国成功脱贫。
2017年,全村葡萄开园第一天,就吸引游客采购葡萄1万余公斤,收益10余万元。葡萄发展有了收益,全村“趁热打铁”,又新发展葡萄135亩。
如今,葡萄产业成了村里的支柱产业,其中58户贫困户种植面积占163亩,全村逐步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转变思想 美丽乡村富起来
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在茶庵寺村,不等不靠、不养懒汉的精神已在全村生根发芽。
村支“两委”以开展文化活动为载体,促进村民思想的转变,带领村民共同参与美丽乡村建设。
“以前没的事了,就是在一起闲聊,现在都没有时间,因为我们要在村广场里跳广场舞。”60多岁的村民宋文桂对于村里的变化深有感触。
去年重阳节,村里组织大家去野三关石桥坪参观学习文化建设。回来以后,通过争取大家的意见,村里购买了军鼓,并聘请专业老师对自愿参与的村民进行打军鼓培训。如今,村民几乎每天都到村里的活动广场跳广场舞、打军鼓,日子越过越有滋味。
送文化下乡、文明户评选表彰、关爱老人、慰问老党员和退伍军人……从2018年4月到年底,每月一次的文化活动让村民的幸福感倍增。今年,村里开始实施“一季度一活动”,继续强化精神文明建设。
受到了文化“洗礼”,如今,村民们渐渐将讲规矩守纪律牢牢烙在了心里。
“下一步,我们将坚定不移地开展好美丽乡村建设,加强人居环境整治,改善居住环境,建立各项制度,创新消费扶贫长效机制,从思想上带领我们全村百姓奔小康,把我们村真正打造成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驻村“尖刀班”班长李传荣对全村未来的发展信心满满。
(责任编辑:廖薇子)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