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红色园丁”义务扫街10年

清扫台阶

天刚蒙蒙亮,神农架下的河谷小镇还没醒来。

10月22日7时,在巴东县沿渡河镇民族中心小学,校门前马路、台阶上准时响起“沙、沙”声,5个老师手持扫帚、铁钳,不放过树下、坎边一丁点垃圾。

这样的情景,10年从未间断。

7时30分,早到的学生陆续赶来,密密麻麻穿行在巷子、街道。在拥挤的学生流中,5只红色袖圈十分抢眼,上面印有“党员服务队”字样。戴着党章、袖圈,这群扫街老师被学生形象比作“红色园丁”。

指着路边有些发黄的“党员示范路”牌子,学校支部书记吴金莲放下扫帚、歇了口气,讲述义务扫街的由来。“这路段包括128步台阶的鱼泉巷和200米长的育才路,呈‘T’字型摆布,学生流分三个方向,上下学时段,难免垃圾纸屑遍地。”吴金莲如一本“活历史”,悉数回忆10年前“有煞风景”的求学路。

校门口的“T”型路好比学校一张脸,要守好这块“面子”。2010年,时任政教主任的吴金莲刚加入党组织,脑门蹦出一个点子:党员义务扫街护学。很快,仅有的5名党员全部加入,一支义务扫街的“党员服务队”成立。

宋正法是一名“编外”队员。在“党员服务队”的带领下,他以志愿者身份入列,不落下一轮扫街值班,跟着党员老师“跳”出课堂,在一扫帚、一铁撮中,积淀教师“身正为范”的力量。

2013年,宋正法身上多了一个称呼:党员。“当初台阶花坛里的树木还是小树苗,如今已是参天大树了,空荡的巷子变成了绿荫梯道。”宋正法笑着说,这里一花一草见证了十年护学路,自己也收获了成长。

和宋正法一样,16名老师由志愿者成长为党员。如今,“党员服务队”阵容增至26人,志愿者30余人。

“寒暑假、双休假除外,正常上学时间,早晨扫街是雷打不动的,有时下小雨、飘雪花也一样上。”徐梅曾是学校的资教生,在三尺讲台和一条街两个舞台上,靠一支粉笔、一把扫帚书写精彩,她实现了正式老师和党员双重身份转变。

一条党员示范路,“扫”出校园新风尚。目前,一支“党员服务队”已拓展出文明劝导、卫生监督、纪律维护、志愿服务四支队伍,借助义务扫街这一载体,通过老师引领、党员示范,释放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的连锁效应。

老师打扫街道,家长、学生“照顾”街道,家校间已有一种文明默契。

“孩子在这儿上了六年学,几乎每早都会遇到老师扫路,这份坚持成了孩子学习的一个精神标杆,家长言行的一面旗帜。”六年级学生贾理智家长贾继伟说,孩子不乱扔垃圾,连家长看到杂物也会顺手捡起来。

文明润物于无声。走进沿渡河镇民族中心小学,新风正从一条路涤荡到一个校园。据校长杜远军介绍,学校探索实践“青蓝工程”,新进老师自选有资历的老师,师带徒式跟班听课、说课,助力转变角色;将品格教育、品格课堂纳入教育教学环节,实施为残障儿童“送教上门”活动,教育阳光照耀学生心间;依托“钉钉”办公软件,实行无纸化线上办公,为校园安上“智慧大脑”。

从几个人到一群人,“党员示范路”越走越远。桃李一茬接一茬,沿渡河镇民族中心小学这群“红色园丁”,“为人师表”初心不改,将把义务扫街进行一个又一个10年。

    (云上巴东特约记者  付瑞勇 段勇  责任编辑  谭晓萍  审核人  邓毅)